杀手正传(47)

2025-10-10 评论

    想到权利之争,我立刻冲去院子,抓了一只蜜蜂,又丢进去,全家的观众,显然都为我的此举叫好。
    蜜蜂飞进去,先直冲罐底,派蒂匆匆忙忙出手,没抓到。蜜蜂朝反方向逃,进入新螳螂的势力圈,新螳螂也出手。
    天哪!它居然一把就抓到了。
    全家都大叫了一声,又立刻安静了下来。我想每个人都在操心,怕我家的派蒂,不是外来客的对手。
    人都是这样,"见面三分情",只要见一面总能有三分情,觉得是一种缘。何况相处这么久的"宠物"。
    眼看这外来客,人生地不熟,又在啦啦队一面倒的情况下,才一出手,就是"三分球",怎不令人惊讶呢?
    我突然觉得自己变成了日本的"相扑迷"。当那来自夏威夷的"异类",居然打垮一群国产高手,而要登上"横网"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反应?
    给他下药?赶他出境?请他入籍?还是把女儿嫁给他?
    才想到"相扑",罐子里就演出了。
    真像相扑,这两个大肚皮的家伙,居然各自抬抬左腿,又抬抬右腿,再往下蹲了蹲,一副作势欲扑的样子。
    也果然如"相扑",作完这些准备动作,又各自转身走开了。罐底的派蒂开始向罐口称动,外面的新螳螂也靠着另一侧,向中间移动。
    两个家伙由原来的面面相对,成为了四十五度角的侧面。如果它们是猫,这绝对是最好的攻击时刻。可以出一边的爪子,用甩动的力量,攻击对方的头部。
    但它们没有出击。继续绕着场子走,每一步都踏得很慎重。使人想到"螳螂拳",这个据说由王朗(1644~1912)观察螳螂所创的拳法,在步法上就非常讲究。
    你看!那"马步"就该这么蹲,腿不可直,总要留三分余地;眼睛要看紧对方;手要举起来,护着自己的脸。
    螳螂的大肚子,真教人能一看就了解什么是"君子不重则不威",那"重",是"厚重"。大大沉沉的肚子,向外伸出四条腿,隐隐地成为"中心"。上身细细小小的,又穿着厚厚的铠甲,正好能灵活地摆动。古人称之为"巨斧"的一对钳子,真是既像斧、又像刀、更像钳子和钩子,可以砍、可以夹、可以戳、可以钩。
    螳螂是昆虫里最像人的。小小的头、细细的颈,上身有两只手臂。这两只手连关节都像人——有上臂、有下臂、有手、有指。也就凭着这只强力的手臂和上面的武器,使它敢于"螳臂当车"。
    提到"螳臂当车",大家都用来嘲笑不自量力的人。其实当年齐庄公出猎的时候,看到螳螂"拳足,将搏其轮"的时候,问驾车的人:"这是什么虫?"御者答道:"这是螳螂。是只知进,不知退,不自量力,而轻敌好战的小虫。"
    齐庄公当时怎么做?
    他没有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压死。而是"回车避之",表示对"勇士"的尊重。
    果然天下的"勇士"听说,就都来了。可见螳螂的勇,固然是易折的武勇,却也值得尊重。尤其在今天,这种人更稀有。
    话说回来,螳螂真是"只知进,不知退"吗?
    错了!最起码在我的罐子里,就看见它们如何衡情度势地向侧面移动。
    他们也不是"轻敌"的。平时看派蒂,见到虫子就出来,是因为虫子太弱,能够手到擒来,所以好像掉以轻心。但是到了这一刻,真遇见劲敌,它们出手就慎重了。
    "它们的屁股在动!"女儿突然叫了起来。
    可不是吗!我原本只注重它们的大动作,却没发现它们屁股尖上两根须须,正在上下左右地摆动,难道是正由那里分泌费洛蒙(pheromone)。好比两车固然在前线对峙,领袖却透过热线电话在谈媾和?
    隔段时间造成一点紧张的情况,非但不会影响领袖的地位,而且有转移反对派注意力,凝聚全民共识和鼓舞士气的功用。敢情这螳螂也懂得,正在发挥两面外交?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