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战争纪念馆中有一幅战场油画,画的是共产党用铁镣把土兵固定在战壕内,所以士兵只好拼命。我笑着说共产党真傻,这幅画的作者更傻,用这样的办法让士兵拼命,土兵还不先拼了你的命?当时中国的参军热潮是你们无法想象的,100人报名,只要1个,老百姓说“比挑女婿还严”。士兵的勇敢、机智和献身精神,是上帝都要感动的。我讲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李家发和一人俘虏了63个英国兵的刘光子、一人打退6次冲锋的孤胆英雄高守余以及奇袭白虎团等战例。我说,认为中国武器差就会使用人海战术,这是军事上的无知,是美国为了遮掩自己的失败而散布的自欺欺人的谎言。面对现代化的火力,再大的人海有什么用?那不是集体自杀吗?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的伤亡是志愿军的两倍多,其中70%是被志愿军的准确炮火所杀伤的,这是人海还是火海?中国军队最讲究战术,最讲究杀敌效率。中国军队擅长的包围、穿插、伏击、近战、夜战,都是通过灵活地利用时间空间来以最小的伤亡消灭最多的敌人。特别是战争后期,志愿军越战越勇,也越战越油,加上人民军也恢复了元气,中国经济也有了好转,苏联看到形式大好,军事援助也到位了,美国如果再不讲和,那就连三八线这个面子也不给你们了,用志愿军的话说,是“从北到南,一推就完。”根据现在公布的资料,美国也早想和了,是李承晚非要打到底,节外生枝地策划战俘事件,还声称美国投降了他也不降,逼得双方打个没完,结果又多死了十几万人。上甘岭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已经再占不到什么便宜了。美国人是聪明的,虽然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协定上签了字,但这总比彻底失败、在那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要好啊。
学生们说,这么说我们不是胜利者呀?
我说,什么叫胜利?从军事学上讲,战争胜利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有没有达到战争目的,二是付出的代价是否过大。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的目的就是把美军打回到三八线,恢复朝鲜的独立,保卫中国的和平建设,这个目的完整地达到了。而美国的目的只达到了一半。那么付出的代价呢,无论人、钱、物,中朝一方都比对方要少,都比预料要少,而且少得不成比例。美军在战争中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多万吨,开支战费830多亿美元。而中朝军队消耗各种物资560多万吨,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全国5亿人民平均每人12块钱,基本没有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还有另外的无法换算的价值,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洗刷了中国的百年耻辱,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东北成为国家建设的总基地,使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中国恢复了大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也开始在世界上扬眉吐气。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回忆说,朝鲜战争前他在欧洲旅行,到处遭受歧视,可是新中国出兵朝鲜并连获胜利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李光耀从此开始认真学习汉语。所以说中国是大大地胜利了。
最后一次课上,学生们说,现在我们明白了,“韩战”三年,中国胜利了,美国也不算失败,还是第一强国,就算是花钱买个教训,苏联也得到了好处,日本和台湾都发了战争财。只有我们“南韩”和“北韩”,什么目的也没达到,死了一百多万人,满街是残疾和乞丐,家家没有男的,每天到美军的垃圾堆里去拣剩饭。战后是几十年的军事独裁,打倒了李承晚,又来了朴正熙、全斗焕,直到80年代的光州事件还屠杀了那么多人民。现在虽然民主了,可是还有三万多美军驻扎在韩国。听说“北韩”还要侵略我们呢。
我说,你们还用“侵略”这个词,那美军怎么能不驻扎在你们这里呢?人家是帮你们“打击侵略者”呢。最后,我给你们讲一首李承晚博士的诗吧。我参观大韩民国首任大总统李承晚故居“梨花庄”的时候,抄了一首他赠给美军司令范弗里特的五绝:“半岛苍黄际,将军万里来。三师声势壮,胡虏自崩颓。”李承晚博士年轻时中过秀才,汉诗写得不错,书法也很漂亮。他这首五绝写得气韵威猛,笔法纯熟。诗中深情歌颂了美国大军在南方生死危亡的紧要关头拯救了他们。但该诗在观念上似乎有些问题。诗中用了“胡虏”一词,请问胡虏是谁?岳飞的《满江红》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那胡虏指的是异族的侵略者。而美军帮助李承晚打败的是金日成。金日成虽然被打得“崩颓”过,可他是“胡虏”吗?李承晚和金日成,南方和北方,不是同文同种的一个民族的同胞吗?用了胡虏一词,不但包含着“非我族类”的意思,而且还有种族歧视的韵味。其实,如果尊重词义的话,美军才是“胡虏”。这位李大总统,为了讨好大救星,连民族立场都搞错了。这种观念,我觉得才是南北统一最大的障碍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孔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