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说是的,提到共产主义的北方,虽然是一个民族,总觉得有些凶神恶煞的恐怖。而美军虽然可恨,可看惯了也觉得毕竟是个人。我说关键就在这里啊,看惯了就什么都能接受,宣传惯了也就不去反思。鲁迅说,要吃人必先宣传那人是恶人,妖魔化从来就是战争的前奏啊。自从抗美援朝一战,我们东亚已经和平了半个多世纪了,但谁能保证哪一天不会再来一场战争呢?你们是基督教学校,愿上帝保佑这三千里锦绣河山吧!
附:关于“南韩”、“北韩”的称呼问题
通常所说的“南韩”、“北韩”,本来是朝鲜半岛上一个统一的国家。二战后在冷战体制下分裂为实际上的两国。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都予以承认。它们的正式国名分别是“大韩民国”和“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但是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国名所指的领土包括整个朝鲜半岛(韩国叫韩半岛),即包括对方。所以单独指一方的时候,可以简称为韩国、朝鲜;而一般同时说二者的时候,要说南韩、北韩。这样的非正式称呼又准确、又客观。韩国人都是这么说的,而北朝鲜则说成“南朝鲜、北朝鲜”,道理相同。本书是从客居韩国的立场写的,所以用的是南韩、北韩。用南和北的说法,他们双方都能够接受,而正式的国名,他们却彼此都不接受,虽然他们同时加入了联合国,但一般不用正式国名互称,谈判时也只用“南北会谈”或“北南会谈”的提法。如果我们外国人假装“客观”,同时叫他们的正式国名,那恰好是他们最反感的,因为那等于是支持韩半岛“两国论”,等于永远反对他们的统一。就好象西方人把“中国”与“台湾”或“中华民国”并列给我们的感觉一样。我们宁肯听“海峡两岸”这样从民族文化角度出发的提法。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在二者对举的上下文里,还是用“南韩、北韩”为合适。这样才能突出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人民的分裂之痛,表达我们支持统一的一片真诚。欧美等世界各国差不多都是这样用的。本书为了出版方面的格外慎重,多处使用了“南方”、“北方”一类的概念,在不是并列的情况下,也分别酌情使用了正式国名或简称,但作者的客观立场是一致的。特此说明。
根据梨花女大研究生搜索的有关资料,我和她们一起考查了一下峨嵯山的得名,算是进行了一次“跨学科”学术训练。汉城广津区有一座名山,名字叫做峨嵯山。给人的感觉很雅。我知道汉语中有个词叫“嵯峨”,意思是山势高峻,我还在一首咏承德的诗中用过这个词。可是把这个词颠倒过来用,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于是我这个从小喜欢咬文嚼字的家伙对此发生了兴趣。
根据当今韩国流行的说法,这个名字是在朝鲜明宗时代起的。关于此名的由来,有一个小故事。
明宗时代有个叫洪桂观的人,算卦非常灵,名声传遍全国,终于传到明宗的耳朵里。明宗觉得这样的人似乎可以辅佐国事,有助朝廷,就召他来王宫觐见。
洪桂观高兴地来到国王面前,低头站着。(大概因为国王不是天子,因此可以不跪。)
“你算卦算得灵吗?”
“是”。
明宗把准备好的柜子指给他看,说道:“那么,你算一算这里面的东西,如果你算得对,我将满足你的愿望;算错的话,就砍掉你的脑袋。”
洪桂观沉默地盯着柜子。过了一会儿,他开口了:“是老鼠”。
这句话使国王和大臣们大为惊讶,果然名不虚传,真是有本事的人。
“那么有几只老鼠?”
听到追问的洪桂观又看了看柜子:“是三只。”
“呵呵,果然不出我之所料,赶快打开柜子!”
一打开,众人却看见只有两只老鼠缩在柜子里面。
“怎么会这样?”大惑不解的洪桂观无可奈何,脑袋保不住了。可是他对被杀一事死不瞑目,他的心里充满了疑问。
洪桂观被拖到刑场去之后,明宗冷静地思考了一下,突然叫道:“峨嵯!--来人!把那只母老鼠的肚子剖开!”按照国王的吩咐,下人剖开了老鼠的肚子,结果发现里面还有一只小老鼠。“峨嵯!孤差点儿杀掉无罪之人!喂,赶快传旨,停止死刑。把他带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孔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