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玩“过家家”,但贺曙光信以为真,从那以后,他就真把戚福珍当成了自己的“新抱仔”。当然,他也得到了回报,既然贺曙光一直护着戚福珍,那么戚福珍也就一直护着贺曙光,并且,客观地讲,戚福珍护着贺曙光的时候还要更多一些,也更实际一些。戚福珍家条件好,贺曙光家条件差,贺曙光对戚福珍的呵护更多表现为精神,不表现为物质。自从贺曙光家从二伯伯家厢房搬到自己的新屋之后,他们就单过了。那时候凭工分吃饭,继父贺三年纪大,身体也不壮,自己挣工分自己吃勉强维持,现在一下子添了好几口,家里的日子当然不宽裕,为了生活,母亲只好把自己当男人使,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以免年底分红的时候成了“超支”户。但这样一来,母亲就更顾不上贺曙光了。贺曙光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实行两稀一干制,就是早晚两顿吃稀饭,中午一顿吃干饭。看起来合理,其实非常麻烦。晚上吃稀饭的麻烦是半夜要起来撒尿,早上吃稀饭的麻烦是中午放学的时候饿。半夜起来撒尿问题不大,但中午放学的时候饿肚子问题比较大。饿得厉害,感觉从学校到家的路特别长,几乎走不回家。这时候,常常是戚福珍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煮熟的鸡蛋,塞到贺曙光的手里,然后迅速跑开,赶上前面的女同学。上中学的时候,开门办学,学农学工学军的时候多,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少,学农的时候好办,一般不出本大队,学军的时候也好办,因为罗沙村挨在边界线,那时候没有武警,守边防的就是解放军,解放军营房也不出罗沙村三里,学军并不影响回家吃饭,可是,学工的时候比较麻烦,要去公社,因为只有公社才有一个农机站,才能算得上是“工”,所以,每次学工的时候,中午都回不来,都要自己带午饭,但贺曙光家里没有饭,早上吃稀饭,稀饭怎么带呢?所以,贺曙光常常只能带两个番薯。中午同学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饭的时候,贺曙光一个人躲得远远的,不好意思让同学们看见他只带了番薯。最后,又是戚福珍多带一点,除了带饭之外,还带一两个糯米鸡,找到贺曙光,说她实在吃不下了,丢了浪费,再带回去要馊了,所以,请贺曙光“帮忙”把糯米鸡吃掉。
糯米鸡是好东西,其实就是日本的寿司,或者倒过来说,日本的寿司其实就是中国南方沿海的糯米鸡。当然,那时候日本料理还没有进入中国,他们并不知道日本有一种和中国糯米鸡一样的食品,但不管是日本的寿司还是中国的糯米鸡,在那个年代,都是奢侈品,都不是贺曙光天天可以吃到的。事实上,贺曙光在家里差不多一年也吃不到一次糯米鸡,因此,那种被糯米鸡撑饱的感觉就成了永久的记忆。现在,是这种记忆发芽的时候了。
4
贺曙光和戚福珍高中毕业那年,正好赶上国家恢复高考。贺曙光和戚福珍都认真复习了,并且还一大早乘大队的拖拉机赶到宝安县城参加了正规的考试,但他们的基础太差,没考上。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非常怀念那个经历,因为那是中国许多人共同拥有的一段特殊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见证了一段历史。
贺曙光和戚福珍能够获得这种经历得益于他们有一个好老师。老师叫诸葛文,是广州下乡的知识青年。诸葛文老师鼓励他的学生参加高考,说这次高考是文革以来的第一次,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不管考上考不上,大家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参与。老师的话说得同学们热血沸腾,并且老师以身作则,自己也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一起参加高考,对同学的鼓励很大,所以,他们班同学就全部参加高考,全部都拥有了一段珍贵的经历。
要说这个诸葛文老师还真了不起,不仅思想解放,而且能干,是万能老师,既教他们物理,也教他们数学,有时候,还客串着教他们语文或化学。在当时的同学们看来,诸葛文老师是无所不能的,智慧并不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差,考上大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是到底是上清华北大还是上中国科技大的问题。但是,就是这个万能老师,而且是高中毕业班的万能老师,那年也没有考上。这让同学们很失望,也让同学们彻底丧失了信心。同时还知道天外有天。
诸葛文老师在高考结束之后,含着眼泪微笑着面对同学,最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天外有天”四个大字,给同学们很大震撼,全班的女同学当场哭成一团。那情景,立刻让贺曙光想到了他们学的课文《最后一课》,那里面老师最后在黑板上写下了“法兰西万岁”,然后就离开了课堂,而现在诸葛文老师也一样,写下“天外有天”四个大字之后,也走了,回广州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