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米德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亚洲太大,地理太复杂,每个大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足够强大之后,称霸也不太可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选。除了“称霸”之外,在中国先秦时代留下的国际关系遗产中,还有“称王”,在顺序上排在“称霸”之前。在中国古人看来,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战略上,“称霸”是较低等级的行为。亚洲不需要霸主,也难以接受霸主。
日本不是世界大国,却是亚洲大国,是中国的近邻。在讨论中国的地缘环境时不可能避开日本。从中国的角度看,俄、日、印三个亚洲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和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或在陆地或在海洋。它们把中国包围在中间,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因此,中国面临的地缘环境在四个亚洲大国中最为局促。俄国与中国和日本相邻,俄日双方有领土争端(“北方四岛”问题);印度在地理上相对孤立,与俄、日都不相邻——在陆地上与俄国隔着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在海洋上与日本隔着马六甲海峡和中国以东的海域。因此,印度与俄国、日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最小,与中国的冲突最大。俄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它的欧洲部分,即使在空中交通发达的今天,也可以说距离东亚很远。在国力变得非常强大之前,俄国不会有很多余暇东顾。俄国和中国之间已经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两国在海上不相邻,又都面临着类似的国内问题和国际压力,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利益冲突。中国与印度、日本分别有陆地和海洋争端。印度对中国有许多不满和怨恨,日本则对中国非常警惕。
在俄国、日本、印度三国中,日本的经济最为发达,军事潜力最大。而且,日本在台湾海峡有很大的利益——这是俄国和印度都没有的。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是美国的军事盟国、美国在东亚的马前卒,最有可能被美国利用来对付中国。而俄国、印度都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日本在经济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文化上也曾努力脱亚入欧,在二战之后一直处在美国的掌控之中,但在地缘政治上,日本只能属于东亚。日本不能把它的岛屿沿水面线切断,装上涡轮增压发动机驶向美国。美国也不会喜欢一个离开了亚洲的日本,更不会欢迎在美洲新出现一个经济强国。对于美国,日本的地缘政治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上。
即使不考虑核武器的“互相确保摧毁”,亚洲国家也不具备建立地区霸权的条件。中、日、俄、印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进攻和占领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甚至该地区实力次一级的国家,如朝鲜、越南、巴基斯坦等国,都能够给陆地入侵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这都是经由实战证明了的。即使阿富汗、伊拉克这些更弱小的国家,虽不能有效地抵抗入侵,却有坚强的意志,使强大的美国及其盟国的军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发起进攻者必定遭到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因此,不会出现一个亚洲国家对另一个亚洲国家的占领,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吞并甚至一个较小的国家。但是,从陆地上向一个国家纵深发起短暂打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以色列已经多次这样做了;剧烈的边境冲突也有可能再次发生。对于亚洲的大国来说,将来最大可能的战争形式是局部战争,而不是总体战。至于空中和海上,仍然存在较大规模战争的可能,因为这是技术、战术和训练的对抗,优势一方的优势明显,可以大幅度削弱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冒核战争和全面战争的风险比较小。比如,美国可能在台湾海峡发起对大陆的行动。
“中国”:位于中间的国家
在本书前面,我们知道了中国是从“中国”发展起来的。现在中国又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中国”,回到了西周和西周以前的局面,面对与那时类似的挑战。然而,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同是,这次中国再也没有了对自己文明和道德的自信。我们知道,这是失去了的。现在有几位说大书的教授或“学者”。他(她)们不着边际地谈论历史和“国学”,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在学术上却没有成就。有几位的道德还受到广泛质疑。在这种风气下,四川的一位职业说唱艺人也被报纸誉为“国学大师”。不奇怪,世道如此。
在一个放大了的世界中,中国仍然是一个“中国”。在中国的周围至少有三个大国,分别在中国的北方、东方和西南方。大陆强国俄国正在复苏之中;海洋强国日本正在成为正常国家之中;介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印度正在崛起之中。如果能解决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领土纠纷,印度有可能成为一个海上强国,否则就会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摇摆不定。在这三个国家之外,美国正在中国四周巩固军事同盟,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周围还有一些力量在第二等级的国家正处于上升时期。韩国是一个;越南有很好的潜力。这两个国家都是半岛国家。在海上则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它们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并和越南、菲律宾一起,在地理上包围了南海,使南海成为一个有许多领海争议的地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