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04)

2025-10-10 评论

  所以,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中国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中国已经从中国的“中国”,变成了亚洲的“中国”。当我们“放眼世界”时,中国还是世界的“中国”——夹在美国和欧洲之间。欧洲较远,而美国的海疆一直向西推进到第一岛链,兵临中国城下。
  如果把地图竖起来,东边向上,就会发现,朝鲜和越南是中国在大陆上的左右两翼,台湾岛是中国的先锋,日本群岛(包括冲绳群岛)和菲律宾群岛是中国在海洋上的左右两翼。当然,这是从地理的角度看。从政治的角度,无论是陆地两翼还是海洋两翼,都不在中国的阵营中,甚至不能保证它们在关键时刻对华友好。台湾在法理上属于中国,现任“总统”马英九被许多人当作统派,但两岸关系的前景仍不十分明朗。在左翼的韩国和日本的领土上,美国驻扎了数万军队。美国可以用冲绳的海空军封锁中国通往太平洋的航道。
  朝鲜半岛(朝鲜和韩国)和越南分别处在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北、南两端,是自然地理的延伸。在古代,这两片土地属于儒家文化圈,向中国进贡。在中国强盛的时候,有相当大的土地属于中国。两国也和中国发生过许多场战争,因为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它们的战争记忆比中国人清楚得多。在近代,它们成为列强入侵中国的跳板。这两个地方是中国的软肋。虽然它们彼此相距较远,却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们的外海就是第一岛链开始的地方,从陆地到海洋共同形成对中国大陆的地理包围;(2)人口密集,朝鲜半岛和越南各自有大约8000万人,与德国大致相当;(3)虽是大陆国家,却有漫长的海岸线,地理位置优越,但也容易遭受海上入侵;(4)在历史上都曾是中国的附庸,接受了儒家文化并使用汉字,后来才发明本国的拼音文字;(5)与中国发生过多次大的战争,互有胜负;(6)在近代史上被海外入侵者征服,成为殖民地,中国的军队和影响被驱逐出来,殖民者接着从那里出发入侵中国;(7)20世纪中后期,在中国的直接支援下,朝鲜和越南都和美国军队进行过殊死的对抗;(8)韩国是美国的军事盟国,越南曾经是苏联的军事盟国,而中国是这两个军事同盟的主要目标之一;(9)朝鲜、越南以及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两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都曾流亡中国;(10)都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半岛南部的韩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越南近年来发展迅速;(11)它们的南北之间或者是分裂的,或者是曾经分裂而裂痕尚未愈合。
  除非中国进一步强大,把左右两翼纳入中国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否则它们可能再次对中国构成威胁。在地缘经济方面,越南和朝鲜半岛也对中国构成挑战。越南有着便利的海上交通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可以把整个国家建成沿海开发区。一旦朝鲜实行改革,它的廉价劳动力就会和韩国的资金与技术结合。中国仅仅依靠产业升级不能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长期保持一定规模的低技术加工工业。中国贫困、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实在太多,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农业、加工业,以及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服务部门。
  中国夹在两个有长期扩张传统的大国之间,其一是海洋大国日本,其二是陆地大国俄罗斯。中国看重的是凝聚力,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国家。沃玛克说:“向心性(centricity)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参数,而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人口分布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发现他们自己的边缘地区很有吸引力,因此更不愿意在此界限之外追求生存空间(Lebensraum)。”ChinaandVietnam:ThePoliticsofAsymmetry,pp41-42,BrantleyWomac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但是,时代变了,国内的舞台已经不够大了。中国不应该侵略别的国家,却必须走出国门,到更大的空间参与竞争。
  中国有复杂的陆地边界,海上的情况也同样复杂:东边被岛链所拦截;向西要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之后就会发现印度的存在;美国军队则无处不在。日本是一个海上强国,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牵制,就像20世纪上半叶英国在海上对德国的牵制。但是,与德国不同的是,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而日本的大部分石油运输沿着这条海岸线北上,并穿过台湾海峡,因此受到中国的制约。反观德国,它的船舰要经过北海,穿越英吉利海峡,因此容易受到英国的控制。日本不能在海上形成对中国的完全优势,两国的地理位置互有优势。只是作为一个陆地大国和一个核武国家,中国在资源配置上不能像岛国日本那样更侧重海空军。这个问题将在中国经济规模达到日本的两至三倍之后得到解决。天空已经成为比海洋更便捷的力量投放途径。日本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岛国,除非它的空军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获得绝对优势,否则很难承受与大陆国家的对攻。所以,只要中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大幅度落后于日本,日本就难以取得对中国的海空优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