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20)

2025-10-10 评论

  几乎可以断定,日本在不久的将来将放弃和平主义立场……如此,则日本必然会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强国。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第二次机遇》,1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原著于2007年首版。
  日本在军事上是美国的跟班,它或者继续作为美国在东亚军事存在的一部分,或者逐渐获得独立。布热津斯基认为,这两种前景都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他提议,应该让日本在扩大了的北约中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把日本纳入北约的安全框架内。同时,他要求美国促进中日妥协,以减少中日对抗的风险。布热津斯基认为,也不太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中日妥协将导致日本被一个由中国实际主导该大陆、美国逐渐被排斥的东亚共同体概念所吸引。”《第二次机遇》,169页。不过,2007年春,历史学家入江昭在芝加哥家中接受采访时说,日本的未来就在中国主导的东亚。所以,日本未来地位未定,而不确定中可能潜伏着危险。
  如果有必要,和平主义占上风的日本将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对于这一点,东亚人比西方人少了许多美好幻想。1965年初,日本首相佐藤荣作上任后第一次访美,先会见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美国提供核保护伞,得到约翰逊的承诺。次日,1月13日,佐藤会见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他提出,如果日本与中国爆发战争,美国应该从海上对中国发动核打击,“从海上的话或许可以立刻使用”。佐藤在1964-1972年担任日本首相,任期之长为日本罕见,可见其政治地位之巩固。他于1968年提出的“无核三原则”(不制造、不拥有核武器、也不允许核武器进入日本领土)成为日本核政策的指导原则。但美国可以将载核舰只停靠在日本港口。佐藤认为,如果美国从海上(日本领海)对中国发起核攻击,就会不违反三原则。以上内容出自日本外务省的常规解密文件。美联社2008年12月21日电,共同社12月22日电。转引自《参考消息》2008年12月23日。佐藤的公众形象是一个强烈的反核者。在他任内,日本于1971年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他本人在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反核者、和平爱好者佐藤荣作,实际上是一个狂热的核战争贩子。在一个民主国家,政治领导人的价值选择在言行之间有如此极端的反差,极其罕见,因此特别值得世人警醒。
  在佐藤访美之前不到3个月,中国于1964年10月16日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可能加深了佐藤对中国的担忧和不信任。但是,佐藤要求美国对中国的常规武器进攻也要尽早报复以核打击。那时的中国既没有力量对日本发起核攻击,更没有力量发动跨海的常规进攻。在21世纪,如果有日本首相鼓动美国对朝鲜实施核打击,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008年10月,日本航空幕僚长(空军参谋长)田母神俊雄发表文章《日本曾是侵略国家吗?》,否认日本对朝鲜、中国、美国的战争是侵略。他因此被解职。同年12月23日,在熊本县的演讲中,田母神声称,自卫队99%的军官都会支持他的观点,并提出要“与美国商谈给予日本核弹发射权事宜”。这就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打击、表面上最反对核武器的国家。其实,“热爱和平”、“反对核武”是它的趋同文化、掩饰文化要求国民在战败后必须这样做。“爱好”、“反对”不是出自独立人格和良心呼唤,因此根基很浅,如同时尚潮流一般,很容易风飘云散。从日本大众对待侵略和大屠杀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没有痛彻入骨的反省,没有排斥暴行。一旦局势有变,日本政坛出现一位强势人物或一位煽动家,大概不难一呼百应,改变日本国民目前对和平的爱好。
  如果日本不能获得邻国的谅解,它就难以在本地区发挥与它实力相应的作用。如果不能首先成为一个地区大国,日本就不可能成为它希望的世界大国。如果不能纳入东亚,而美国又将减少在东亚的军事存在,那么,重新军事化、获得核武器是日本成为大国的唯一出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可能会寻求打败中国。日本人的性格是极端的,并且常常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外人很难了解摆动会在什么时候开始。本尼迪克特描述: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2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