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和追随强国
缺乏国家战略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就是模仿、追随强国。这是日本历史的一个显著特征。日本文化中有两种特别的人物:武士和艺伎。这两种人都不是独立的,都需要依附他人。他们(她们)把自己的技艺磨练得很精湛,是为了给主人(或客人)服务。艺伎逢场作戏,比武士还少了一份忠诚。因此,日本总是模仿强国,寻求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结盟。
从古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是一个追随者,不是一个领导者。唯一的半个例外是从明治维新成功到二战战败的数十年间,日本企图做东亚的霸主,建立以它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企图以霸道实现王道,依靠侵略和屠杀来建立“王道乐土”,与中国传统中的“王道”理想相去甚远。日本野心的来源则是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宪法和陆军模仿德国,海军模仿英国。不过,德日两国关系在二次大战前并不好。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诸岛给日本。割让辽东半岛侵犯了其他列强的利益,德国与俄国、法国干涉,最后日本不得不忍痛把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让日本一直耿耿于怀,埋下了两国交恶的种子。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攫取了德国的在华利益,以及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这又让德国愤恨不已。此外,两国的经济结构相似,都需要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它们的经济利益也是冲突的。参见陈仁霞:《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89页,三联书店,2003年。
日本在20世纪初与英国结盟,在二次大战前与德国结盟,在二次大战后与美国结盟。它的盟国总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902年,日本和英国结盟。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抑制俄国的扩张。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英日同盟被废止。日本失去了盟友,也失去了目标,开始受到极端分子的影响。日本转而与法西斯德国结盟,因此走向与美英的对抗,加速了它的失败。“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日同盟的结束使日本放任自流一样,《美日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的终结也将动摇日本当前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支柱。”《朋友还是对手?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219页。如果现在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摆脱美国的控制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仍有可能滥用武力。在前面提到的《外交论坛》圆桌会上,东京大学的山内教授说:
如果我们考察明治维新以后的历史,就会看到一个事实:当日本和英国或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海洋大国——在一起时,日本的表现就很好。但是,在和非海洋大国——如德国和意大利——结盟时,日本就衰败了。
山内只说对了一半。问题的要害并不在于日本是否跟随海洋大国,而在于它所跟随国家在当时的地位。英国和美国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强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日本与这两个国家结盟就是成为最强大国家的小伙伴,从它们的利益中分一杯羹,同时也受它们制约。德国和意大利受到现有秩序的压抑,是挑战者。它们的挑战方式不是和平的,它们的地位都是未定的。由于日本缺乏制定国家战略的能力,很容易因盲目而走向极端。另外,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是战争狂人。他们对日本不断发起战争的影响很大。
在德国似乎蒸蒸日上的时候,1936年11月25日,两国在柏林正式签署了《德日防共协定》(《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个协议主要是针对苏联的,对苏联形成了东西两面夹击的态势。此后,德日关系日趋密切,而中德关系急转直下。德国撤走了在中国的军事顾问,停止销售武器——有点像1950年代末对中国“背信弃义”的苏联。1940年6月,德国占领巴黎。在日本,“欧洲战争,以及德国1940年春夏展开的闪电战所引起的国际狂乱改变了一切。一股非常明显的趋炎附势的情绪开始蔓延。”《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267页。因为德国取得了胜利,在三年的协商之后,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国和意大利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协定。三国约定,在受到非欧洲战争或日中冲突参加国的攻击时,他们彼此之间应该运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手段互相援助。因为签署了这个条约,日本耗费巨资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1946年,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的最后写道:
现在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他们还将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在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会再次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如果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将证明,它汲取了一项教训,即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绝不是到达荣誉之路。《菊与刀》,218页。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