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英国的印度殖民政府派遣年轻军官荣赫鹏这位荣赫鹏(FrancisYounghusband,1863-1942)在边境探险中成长起来。那时的英国在全球有些像汉朝在西域,有一些个人英雄冲在最前面。荣赫鹏是1903-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时“使团”的头目,他刚刚被提升为上校。英国“使团”有1000多名士兵,携带机枪和大炮,还有一万多名苦力。指挥军队的是陆军准将麦克唐纳。率队考察罕萨河谷(在今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北部)和红其拉甫山口。在罕萨扎营时,荣赫鹏遇见了俄国的布罗尼斯拉夫?格罗姆切夫斯基上尉,应邀到他的营帐做客。这是一个小插曲。两位军人的会谈和畅饮没有缓和两国多年的大角逐。大角逐的中心舞台在阿富汗,也冲击到阿富汗的两翼:西方的波斯,东方的西藏和新疆。当时的清朝已经非常虚弱,西藏和新疆岌岌可危,左宗棠从俄国手里收复新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之前,俄国和英国因对德国的共同担心而站在了一起,抵制德国向伊拉克和伊朗扩张影响。1907年,英、俄两大帝国签订协议,结束了它们在亚洲的对立。它们瓜分了在波斯的势力范围,俄国在北,英国在南,把中部作为缓冲区。它们还约定把西藏作为缓冲区,双方在与拉萨打交道时只通过中国。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1917年,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国的政权,英、苏大角逐又重新开始。这次又添加了意识形态的因素。
阿富汗不仅是一片被争夺的土地,也是一块激烈反抗的土地。为了占领这片土地,英国发动三次侵略战争。1839年,英国从信德入侵阿富汗,1942年从喀布尔撤出。4500名英国正规军、1?2万名印度士兵以及军队的支持人员被消灭殆尽,只留下一个医生和他的随从回去报信。这个时候正是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阿富汗人的战绩显然比清朝官兵的好得多。此后一些年,英国人记住了这个教训,留在了印度;俄国在中亚大肆兼并,占领布哈拉、浩罕、希瓦三国,抵达阿姆河沿岸。1878年,俄国向阿富汗派出了一个外交代表团,企图说服阿富汗与之结盟。英国听说了之后也要派团来,但被拒绝了。于是英国派出4万人的军队,挑起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在挑起英国人的敌意之后,俄国拒绝了阿富汗国王的求援,英国人又占领了喀布尔。阿富汗人在次年掀起反英起义。到1881年,英军死伤惨重,狼狈地撤出喀布尔,但英国通过条约控制了阿富汗的对外关系。1919年,阿富汗宣布独立,英国发动第三次对阿富汗战争。但是这时印度局势动荡,印度人又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次是非暴力的。英国眼看在阿富汗取胜无望,只好与对方签订协议,承认阿富汗独立。
阿富汗的边界是19世纪末地缘政治“大角逐”的产物。阿富汗是一个类似暹罗(今泰国)的缓冲国。瓦罕走廊的南部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界。在前两场对阿富汗战争不利之后,1893年11月,英国强迫阿富汗接受2640公里长的“杜兰线”,作为阿富汗和它的印度殖民地的边界。这条线就是现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界。但阿富汗至今不承认这条边界的合法性。阿富汗的多数民族是普什图人(占全国人口的40%)。杜兰线把普什图人一分为二,更多的普什图人被划入当时的印度,而不是留在阿富汗。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他们是与阿富汗接壤地区的部落民。在白沙瓦、奎达、卡拉奇这样的大城市,也有众多的普什图人。他们大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5%,约2500万人,超过阿富汗的1300万普什图人。关于普什图人口,没有权威和准确的统计数字。这里取多种估计的中间数。普什图总人口大约为4200万。许多普什图人是虔诚的穆斯林、塔利班的同情者。由于普什图人的传统(效忠部族胜过效忠国家)、信仰(忠诚宗教胜过忠诚国家),这两个国家在边境地区很难被截然分开。美国军队从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打击他们的目标,也公然蔑视这条国界线。
英国三次垂涎阿富汗,不顾惨败而重复错误,无非看中了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既可觊觎中亚,抗拒俄国南下,控制整个南亚次大陆,又可向两旁渗透,侵略中国(新疆和西藏)和波斯(及中东)。阿富汗的位置对外是进可攻,退可守。但英国没有想到,阿富汗人使这个国家的侵略者守不住。从1840年代以来,阿富汗四次打败超级大国,三次是英国,一次是苏联。现在,又一个超级大国率领它的盟国占领了阿富汗,并且在持续增兵。美国军队能否长期占领阿富汗,完成前宗主国大英帝国的未了心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