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是一个战乱中的国家,战乱中的双方都对中国构成威胁。其一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它是恐怖分子的精神支柱;其二是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美国入侵阿富汗的主要目标是打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但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围堵中国和俄国的意图。除非中国陷入很深的困境,一般来讲,美国的军队和情报机构不会直接实施围堵,他们可以通过代理人来制造混乱。美国在阿富汗的势力和某些恐怖分子可能为了对付中国而走到一起——这不是奇谈。在1980年代,他们曾经联合起来对抗苏联。况且,与美国合作的恐怖分子不再是恐怖分子,他们将变为“自由斗士”。
混乱的阿富汗不符合中国利益。在战乱、贫困的土地上容易孳生更多的宗教极端分子,从而威胁到中国西北的安全。被大国控制的阿富汗也不符合中国利益,因为外国驻军同样会威胁到中国。在美国计划从伊拉克撤军之时,却在向阿富汗增兵。华盛顿显然认为,阿富汗的地缘政治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石油大国伊拉克。阿富汗人的祖先曾建立起帝国。这些反美斗士(以前被美国称为自由斗士)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得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另外,无论是外国驻军还是内乱,阿富汗局势都会伤及巴基斯坦,并可能把它也拖入混乱。巴基斯坦是伊斯兰世界里的第一个有核国家,在混乱中,它的核技术可能泄露到其他伊斯兰国家,从而使更多的国家掌握核武器。
19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设定了一个先例:中国不能容忍一个有敌意的、外来的大国把军队推进到中国的边界。后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遵循了这个禁例。美军没有从陆地入侵越南北方,中国也没有派兵与美国直接面对面作战,派去的大多是防空兵和工程兵。现在,美国在阿富汗打破了这个惯例,并在吉尔吉斯斯坦获得了空军基地。在战争之初,美国有充足的道义根据。它的开战理由——打击恐怖主义——得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与苏联入侵阿富汗受到广泛谴责不同。中国也采取了与对待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完全不同的态度。但这个理由正在开始变成借口。美国和它的盟国要长期留在阿富汗,控制欧亚大陆的中枢地带之一部分。
在过去100多年中,在阿富汗一带有影响力的国家没有大的变化,只不过英国的角色分裂成两个:美国(大英帝国的继承人),印度(也是大英帝国的继承人)。印度还比较弱。所以,入侵阿富汗的是美国,不是印度。英国跟在美国后面又来了,帮着美国打下手。俄国还是当年的俄国。不过,俄国在与英国的大角逐之后已经完成了一轮大扩张和大收缩,而收缩(解体)与它在阿富汗战败有很大关系。像当年的清朝一样,中国仍然是本地区的一个游戏者,但现在的角色变了。中国不再那么被动,不再挨打——虽然基本上还是处于守势。
在198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改善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苏联在蒙古和中苏边界部署大量军队;苏军武装干涉阿富汗;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蒙古、阿富汗、柬埔寨都是中国周边的国家。苏联军队在这些国家出现被认为是对中国的重大威胁。“三大障碍”的提出,显示中国对大国占领邻国的警惕和不安。在苏联之后,美国的军队又大量驻扎在阿富汗。无论美国及其盟国的借口是什么,中国肯定会感到不安。但中国也没有必要为阿富汗与美国和西方撕破脸皮。加强防备、静观其变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选择。
中亚五国:欧亚大陆的中心
中亚现在一般指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5个国家在19世纪中期被俄国吞并,是苏联时期的加盟共和国。它们在苏联解体时获得独立。在苏联之前,这里的各种人杂居,没有明确的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是苏维埃意识形态的产物,造成了当地的分裂。这5个国家位于亚洲内陆,干旱少雨,多沙漠,因此地广人稀。大多数人生活在绿洲里,有发达的农业。5国共有面积39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万。其中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占了5国全部的一多半;哈萨克斯坦则占去了面积的一多半。中国与三个国家(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有共同边界。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上,新疆大部分地区与中亚的关系非常密切,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中国的一部分也在中亚。
中亚是亚洲的中心地带,在历史上是各种文化和力量的交汇处,尤其是草原力量的交汇处。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核心地带,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站点、游牧部落迁徙的必经之路。一般而言,中亚人民是温和的,不以侵略扩张著称。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深处,南方的水汽为高山所阻隔,适合居住的地方是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尤其以锡尔河上的费尔干纳盆地最为著名。阿姆河与锡尔河是中亚的两河流域,美丽富饶,文化昌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