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77)

2025-10-10 评论

  现代汉语中“国家”是一个复合词,由“国”和“家”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国”与“家”属于不同的政治等级:诸侯的封地谓国,大夫的采地谓家。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指代诸侯和大夫。天子、诸侯、大夫是从上到下的三个封建等级,与之对应的是天下、国、家三个从大到小的地域。国与家是不同的等级,但其并称出现得很早。公元前710年,晋国大夫师服说: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等衰(cuī)”,等级。
  “天子建国”即天子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诸侯。天子建的是诸侯之国,不是自己的国,诸侯立的是卿大夫之家,不是自己的家。以土地占有为依据,一般是天下、国、家三个等级。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天下、国、家之间的界限分明,而三者的根本或本源都在个人(身)。如果要追寻中国的个人主义,孟子的这句话可以算作一个起点,比《大学》的“修齐治平”明确得多。这三个等级和《禹贡》的五服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孟子说: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征”,取也。
  其实,在孟子的时候,国与家早已混淆。春秋后期,一些大夫实际上控制着诸侯国,国成了他们的家。“三家分晋”的就是晋国的三个大夫,他们分别自立为诸侯,而且得到了周王的承认。三家变成了三国。从那以后,诸侯与大夫、国与家的界限逐渐模糊了。在秦统一之后,国与家都消失了,只有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因此,直到近100多年“国家”才又成为常用词。在此期间,常用的是“中国”,天下的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
  b?“中国”的由来
  至少在周初就已经有了“中国”的概念。1965年,在宝鸡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何尊”。铭文有“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或”即“國”,还没有加上外层防御圈(或+囗=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把法老的名字放在四角为弧形的“口”(cartouch,近似椭圆)中,与“国”字有类似的组合。“法老”本意是大屋,或宫殿。“中或”即“中國”。何尊是目前有关“中国”的最早实物记载。它的制作时间在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038年)。铭文中的“宅兹中或”证实了《尚书大传》关于周公营建洛邑的记载。周公摄政共七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奄”,在今天的曲阜以东,盘庚迁殷之前的商朝都邑。成王即位时,参与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所灭(践奄)。周公长子伯禽被封于奄,即鲁国的开始。“成周”即洛邑,周的东都。洛邑在中或,位于西周当时的都城镐镐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文王建丰(今陕西西安北),文王从岐迁都到丰。武王修建镐,为辟廱(离宫)。《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可与“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比较,两者很类似。镐和洛邑两京的营造时间在同一代人。“考”,完成。“卜”,用(龟甲)卜居。“维”,是。“王”,周武王。的东方。中或指殷的统治核心地区中原。铭文显示,那时“中国”已经有了宗教和政治含义。据有中国表示获得统治天下的天命,权力得到正统性。因此,营建洛邑要“廷告于天”。许倬云说:
  天命只能降于居住“中国”的王者,这个观念,是中国数千年政治史上争正统的理由。……甚至“中国”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极重要的意义。而其渊源,也当在何尊所代表的周初受命思想。《西周史》,98页。
  受命即接受天命。“得中原者得天下”并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也表示获得天意支持以及正统地位。在成王五年之后,“中国”出现的次数很频繁。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诗经?大雅?民劳》。“亦”、“止”语助词。“汔”(qì),乞求。“逑”(qiú),聚合。“忧泄”,泄除忧怨。“残”,残害。这5个句子出自同一首诗。全诗共有5段,每一段中,“京师”或“中国”在同一个位置出现,都是指“王畿”,与“四方”、“四国”对应。四方或四国就是四方诸侯。又有一首诗写到:“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诗经?大雅?荡》。“炰烋”,音、意皆同咆哮。“怨”,可恶之人。“奰”(bì),怒。“覃”(tán),延展。这里把“中国”与“鬼方”并列。这两首诗都作于周厉王(约前877-前841在位)时期。不久,《诗经》又有一首诗:“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矢其文德,恰此四国。”《诗经?大雅?江汉》。该诗叙述周宣王(前827-前781在位)命令召虎征讨淮夷的事。宣王为厉王之子。“王国”即中国,仍与四方、四国对应。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