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95)

2025-10-10 评论

  唐朝时中印之间的交通大都绕道中亚。吐蕃与唐和亲后,双方开辟了一条新路线,从青海湖向南越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此即唐蕃古道。中印交通的距离缩短了。据初唐时道宣记载,离开了吐蕃的南界之后,“东南入谷,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泥婆罗国。”道宣:《释迦方志》,15页,中华书局,1983年。可见吐蕃南方道路的艰险超过了它的北部道路。艰险的道路限制了吐蕃向南扩张。此外,印度是佛主之国,而且非常湿热,不能为生长在干燥凉爽高原之上的吐蕃人所适应。否则,在泥婆罗军队的支援下,吐蕃军队能够穿越喜马拉雅山区,直下恒河腹地。土邦林立的次大陆比较容易被征服。后来,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通往西藏南部的艰险道路有了很大改观,比北道更易行。在1901-1903年间,康有为在印度撰写《大同书》等著作的时候,女儿康同璧渡海前去看他,只身到了喜马拉雅南坡的大吉岭。女子独身远行在当时非常罕见,一时成为佳话。
  在663年,吐蕃赶走了青海湖周围(鲜卑族)的吐谷浑,占领了今天的青海东北部。吐蕃军队接着进入甘肃和新疆,一度压迫唐朝从西域的大部分地区撤出军队。吐蕃又向今天的四川和云南进攻,制服了南诏国。面对吐蕃的战争压力,唐朝被迫采用和亲的办法,先后把两位公主嫁入吐蕃她们是641年太宗时出嫁的文成公主,707年中宗时出嫁的金城公主。初,松赞干布仿效突厥和吐谷浑,要求娶唐朝公主,被拒。松赞干布发兵攻打吐谷浑。唐朝反击,然后同意和亲……两位公主对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贡献颇大,但没有能够带来长期的和平。太宗之后,唐蕃之间的战争期多于和平期,爆发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唐朝军队处于守势。730年,吐蕃战败,接受唐朝为宗主国,但和平仅维持6年。在安史之乱(755-763)期间,吐蕃的军队从青海和甘肃向东推进到甘肃境内,占据陇右唐藩镇名,713年设置,辖今甘肃东南及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地区,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多年,并于763年初占领唐朝的首都长安达半个月。吐蕃占领陇右之后,向东可以威胁长安,向北可以威胁唐朝与西域的交通。因为失去了陇右的优良马场,唐朝不得不依靠回鹘的马匹和骑兵,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再也没有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复苏。791年,吐蕃打败唐朝的盟友回鹘,结束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但在西南,唐朝与南诏一起成功地发起了反击,减轻了西北的压力。吐蕃在一次大规模进攻之后,要求与唐朝和谈,这就是821-822年的会盟。唐蕃会盟碑一直保留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吐蕃这次没有很快破坏和平游牧部落的和平倡议常常是权宜之计,唐朝廷往往“以其无信,不受”(《新唐书?吐蕃传》)。即使在这次结盟之时,两国在边境上也发生了一场战争,唐胜。更甚的一次在787年,吐蕃在侵略中屡次请盟,当双方最终在平凉(今甘肃平凉)结盟时,吐蕃设伏劫盟,大败唐军。当初,唐朝选择平凉为结盟地点,因为那里地势平旷,伏兵易被发现,但仍不免中计。同年,吐蕃再次请和。,因为这时已是吐蕃倒数第二位的赞普,他体弱多病,而且吐蕃的力量正因佛教和苯教之争而衰落。苯教是吐蕃的原始信仰。吐蕃王朝先于唐朝灭亡。
  唐朝曾经与南诏夹击吐蕃,可以看出后来忽必烈经吐蕃攻打大理的意图。南诏(649-902)、大理(937-1253)前后相继,疆域相同,中间仅相隔两位夺权的权贵(902-937),兴亡分别与唐、宋的时代大致相符。738年,唐封南诏的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开始扩张。最强盛时,南诏和大理占有今天云南的全部、相邻的四川及贵州部分地区,以及越南和缅甸的北部。750年,南诏杀唐云南太守,归附吐蕃。但是,唐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方镇治所在成都,当时已属前方)韦皋向吐蕃的侧翼发起攻击,数次取胜,减轻了北方的压力。因为韦皋的胜利,西南诸蛮皆服。南诏也在794年与吐蕃绝交,回来与唐结盟,并攻取吐蕃十六城向唐献捷。801年,韦皋全线进军,战线从今四川北部的松潘延续到南部的西昌、盐源,在维州(今四川理县的薛城)大破吐蕃从北方的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调来的救兵,俘获内大相论莽热。四川是中国的大后方,在安史之乱时已经是这样。但四川的西部容易受到西藏方向的入侵。韦皋于805年去世。据记载,“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新唐书?韦皋传》。可谓战功卓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