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史迪威坚决反对,仍坚持以不足兵力向敌攻击,双方争执甚烈,竟至闹翻。史迪威坚持不放弃他的错误主张(其实是想个人出风头),竟以服从命令来威胁我,并派他的参谋窦尔登监督我实施他的攻击命令……我因同古战斗和史迪威争吵,满肚怨气,对蒋说:‘如果照史迪威的命令,二百师早已断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国军队的情况,也可以说不懂战术……’”
另一本历史书《史迪威出使中国》(作者:【美】罗曼纳斯和森德兰)则这样记载:
“……同古保卫战之初,史迪威命令第五军另外两个师即新二十二师和第九十六师快速跟进,对日军第五十五师团进行分割包围,发起攻击。但是杜聿明坚决拒绝了史迪威的命令。因为这位中国将军坚持认为进攻是不切合实际和冒险的行动,并怀疑头脑发热的美国人想拿他的部队去出风头。他在电话中同史迪威有一段很出色的对话:
‘对不起,将军,我得对我的部队负责。’
‘你不对我的命令负责吗?’
‘不,我只对委员长负责。’”
其实史迪威同杜聿明的矛盾只是他同蒋介石的矛盾的前奏,我们之所以有兴趣重视这段冲突的历史,是因为它不仅表现了个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利益原则上的冲突。中国人有理由强调保存实力,因为中国人已经同日本人打了许多年;美国人需要中国人进攻,因为只有进攻才能打败敌人。相同的立场并不导致相同的结果,文化背景的不同更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并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对方。从这个意义上讲,东西方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历史鸿沟是很难仅仅用物质援助的方式去填平的。
因此中美两个大国的军事同盟注定要出现危机。
同古战役一结束,史迪威就怀着不可遏止的愤怒飞往重庆,他要把缅甸前线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当面向蒋介石讲清楚。
3
曼德勒旧称“瓦城”,坐落在伊洛瓦底江中游,为古东吁国首都,也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一九七三年旱季,我从腊戌顺江而下,徒步行走了半个月,瓦城就是我缅甸流浪的足迹到的最远的地方。
有一天,我被寂寞和孤独驱使,沿着郊区瑞光佛寺外的江边久久徘徊。我看见下游有几根残破乌黑的桥墩,高高低低插在江心,好像上帝留给过往船只的一排感叹号。我问几个过路香客,那些桥墩是怎么回事?那些人都茫然地摇摇头。
很多年后我才从书上知道,原来那就是著名的曼德勒大会战的遗址。
一九四二年四月,缅甸盟军统帅部决定,以曼德勒为依托,集中中国方面三个整军(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军),英国方面五个整师,共计二十万人的优势兵力与日军决战。
曼德勒会战的宏大构想首先出自重庆蒋委员长对时局的判断。蒋委员长并非不愿意打仗,而是必须在保存实力和有把握的前提下与敌决战。中国有条著名的军事原则,叫做“避实就虚,以逸待劳”。现已查明,侵缅日军共有四个师团,近十万人,从东西两路长驱直入。如果以盟军优势兵力猛击其中一路,大获全胜是有把握的。
曼德勒地势居高临下,背靠滇缅公路,进可以出击,退可以就地防御。选择曼德勒作为会战的理想战场,确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怕英国佬捣什么鬼。
曼德勒大会战的计划同样迅速得到英国盟军的认可。在英国人看来,缅甸迟早要丢给日本人,只要中国人肯打仗,愿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开去,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战略、计划、方案、方针他们统统都赞成。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部队安全地从容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
同盟军之间这种不牢靠的战斗友谊无疑会断送这场匆匆拼凑起来的大会战。美国人史迪威由于担任了名义上的总指挥,因此注定要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扮演一个声名扫地的耻辱角色。
四月三日,日机首次空袭曼德勒,炸死数百平民。许多天后,街道上还能看到许多无人掩埋的尸体和烧毁的车辆。大火同时还烧毁了一座油库和内河码头,致使水陆交通瘫痪了一星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