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委员长夫妇偕史迪威、罗卓英同机到达曼德勒。委员长在重庆亲口向史迪威保证说,他将正式授予这位美国将军提升和罢免远征军中任何军官的权力。尽管这个空头支票后来完全没有兑现,但是委员长的安抚还是使史迪威逐渐平息了怒气。他们还在一起合影留念,蒋夫人站在两个敌对的男人中间,满面笑容地挽着史将军的胳膊。这帧照片很快被国内一些报纸登在头版,成为后来人研究这段有争议的历史的珍贵资料。
罗卓英,字尤青,二级陆军上将,保定八期炮科毕业,陈诚系骨干。罗卓英是这样一个有非议的人物:军事上亦无建树,官场上官运亨通。此次受命出任远征军总司令,事先被交代明白,位在史迪威之下,杜聿明之上。委员长认为这样可以缓冲史杜之间的矛盾冲突。委员长选中罗卓英出马还有另外一番深意。罗卓英军事上平庸,因此不交予指挥权,但是罗卓英与杜聿明分别来自对立的陈诚系和何应钦系,可以起到互相牵制和约束的作用。委员长不是信不过杜聿明,而是任何人大权在握都令他不敢放心。
对史迪威来说,情况就简单得多。委员长夫妇只在曼德勒停留两日,十日返回重庆,临行前告诉史迪威,他只消取得罗卓英的配合,对远征军的指挥就不会出现任何障碍。史迪威相信了委员长的话。美国人天真地认为战区总参谋长理应对远征军总司令行使指挥权,并且罗卓英满口表示服从。这样,雄心勃勃的史迪威再次全心全意地投入打败日本人的曼德勒会战中。
四月十六日,盟军西路战线一片混乱。
十二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一个步兵联队在缅甸向导带领下,采用隐蔽的穿插战术,神速地穿过英印军布下的三重防线。日军好像神话中那只射开山门的响箭,直直地射中了仁安羌油田西北的滨河大桥,堵住了英缅大军的退路,将英缅军主力两万多人全部装进了口袋。
十六日黎明,亚历山大总司令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大为惊慌。他断定日本人一定使用了空降战术。总司令一面命令炸毁油田,一面匆匆组织突围。一连两天,仁安羌油田上空浓烟滚滚,爆炸声不绝于耳,无数高耸的井架和钻机在火光和浓烟中倒坍,变成一堆堆焦黑的废铁。
突围完全是徒劳的。军心大乱的英缅士兵几乎一触即溃,他们的进攻在日本人的强大火力面前被碰得粉碎,留下一片片狼藉的尸体。至十七日傍晚,英缅军除了在敌人阵地前面丢弃了大约两千具尸体外,始终没能向前移动一步。
入夜,善于夜战的日本人派出小股队伍进行夜袭,于是仁安羌到处都是射击声和喊杀声。英缅士兵在黑暗中乱作一团,自相残杀,第一师师长斯利姆少将在无线电里绝望地喊道:
“……我们快完蛋了,将军。没人能挽救我们,除非上帝能显示奇迹。”
《太平洋战争》载:“……四月十六日,疲惫不堪的英缅军士兵被切断退路,仁安羌的井架和储油罐在爆炸声中熊熊燃烧,强大的日本兵团扎紧了口袋,他们眼看就要遭到同新加坡和马尼拉盟军一样的悲惨命运……”
然而缅甸毕竟不是新加坡。
午夜刚过,一支满载中国士兵的车队在坦克掩护下突然出现在滨河大桥阵地以北。天快亮时,桥头阵地被收复。一个团的中国士兵在十多辆美制坦克掩护下继续向日军进攻,猛烈的炮火把猝不及防的敌人打得纷纷溃败。
上午十一时,亚历山大将军得到报告:日军阵地被攻克,一个大队敌人被全歼。
口袋打开了,死里逃生的英缅败军如同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过桥去。他们扔弃了不计其数的车辆和武器,然后没命地向北溃退。中国军队在他们身后的仁安羌又坚守了三天,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外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最后主动撤离战场。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胜利虽然远远够不上辉煌,但是他们毕竟在关键时刻把敌人防线敲开一个小小的缺口,从而拯救盟军主力免遭覆灭。
这只中国部队番号为第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少将,四十一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他因此获得英国皇室勋章一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