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们,我向面前这位长官保证:要是我能够得到五百架最新式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我们就一定能在半年内至多一年打败日本人,把那座小岛和他们的天皇一起炸沉到海底去!”
接下来一片狂呼乱叫,飞行员们跺着脚打口哨,唱《星条旗永不落》,仿佛他们已经把日本天皇炸沉到海底去了。史迪威对陈纳德的理论不感兴趣,当晚离开机场回到城里的美军司令部。陈纳德的狂妄自大屡屡败坏了他的胃口,是他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一点信任和好感一扫而光。
但是陈纳德的“空中战略”却受到委员长的重视和欢迎。对委员长来说,如果不动用中国部队而只靠美国飞机就能够打败日本人,这当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抗战以来,中国人饱受日机轰炸之苦,从这一点讲,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比美国的战略家们更懂得飞机的巨大威力。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委员长一直敦促史迪威满足陈纳德的要求,并在陈纳德和史迪威分庭抗礼时公开支持陈纳德。
后来,事实证明陈纳德的理论是非常片面和肤浅的。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盟军在亚洲投入的总兵力约有五百万人,军舰两千余艘,其中包括九十艘航空母舰,各种类型的作战飞机共二万四千八百四十七架,最后还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才取得胜利。
战争是整体实力的较量,“实力”一词的含义绝不仅仅指五百架飞机。
就在美蒋关系频频出现裂痕的时候,一个神秘的身影悄悄出现在美国人身边。
十月,在外交部国庆招待会上,一位中等身材眉毛浓黑的中国将军被人介绍给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叫周恩来,身份是中国共产党驻重庆首席代表。
历史在这里似乎踌躇了一下。
“哈罗,将军,认识你非常荣幸。”周恩来将军不卑不亢地说。
两位将军的手握在一起。这是本世纪历史中值得记载的瞬间,它仿佛一个定格镜头,将这个历史时刻凝固了大约十秒钟,然后这两只大手又彼此分离了将近三分之一世纪才重新握在一起。
“周将军能给我谈点什么呢?我对贵军的情况早有所耳闻。”史迪威颇感兴趣地打量面前这位朴素的共产党将军。
“如果史迪威将军真感兴趣的话,我们欢迎你在任何方便的时候到延安看一看。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是吗?”
史迪威只考虑了半分钟就决定接受共产党人的邀请。他并非象后来杜勒斯等人指责的那样,对共产主义有兴趣或者有意识形态倾向,他只是怀着军人的严谨态度希望在中国找到更多的盟友,希望尽快打败日本人和结束战争。令人遗憾的是他始终因故未能成行。
几个月后,他们又在一次外交集会上相遇。周将军无意中提醒史迪威,蒋介石会把美国提供的租偕物资转用来打内战。这个警告无疑给史迪威心中投下一道阴影,使他本来就对国民党不信任的心理更加戒备重重。集会结束时,周将军半开玩笑地说:
“要是共产党军队能在史迪威将军指挥下作战,我们将感到不胜荣幸。”
可惜周将军的建议未被美国将军放在心上。他不置可否地笑笑,依旧吸自己的烟斗。要是他知道讲这句话的人几年后将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也许会认真考虑周将军的这个建议的。
中美历史失之交臂。
共产党人的秘密活动自然没能逃过委员长的眼睛。委员长对共产党的乘隙而入极为恼火,他指示戴笠派人阻挠美国人在一切场合同共产党接触。后来他把同史迪威的矛盾部分地归咎于这种政治斗争的影响。共产党人的短暂出现最终成为导致蒋史矛盾公开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公元一九八七年,香港《大公报》刊登一篇题为《驼峰航线血凝成》的通讯。通讯全文如下:
最近,美国“驼峰飞行协会”访华团一行四十八人飞抵北京,与四十多年前的中国战友欢聚一堂,共同缅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艰苦岁月,畅叙用鲜血凝成的中美友谊。
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战进入十分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国的国际通道完全被日寇切断。为了打开局面,美国空运总队在喜马拉雅山脉和缅甸茂密丛林上空开辟了一条空中航线,因其所经山脉蜿蜒起伏,被形象地取名为“驼峰”航线。数以千计在中国战区作战的盟军飞机从这条航线上频繁飞越,夜以继日运送战争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对日作战。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由于日寇飞机截击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盟军共损失飞机数百架,一千多名优秀飞行员葬身人迹罕至的皑皑雪峰和原始森林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