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战之初,以中央嫡系三个军为主力,以国内最精锐之第二百师为先导入缅作战,这一兵力配置本身足以说明委员长决心之大,甚于国内战事。
三月初,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缅甸腊戌视察。
腊戌是缅甸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边境小城。它坐落在汤彭山脉与萨尔温江夹峙的三角地带,为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在这里同仰光公路和仰(光)密(支那)铁路相接。腊戌历史上曾经属于清朝政府管辖,在腊戌城东郊的石壁上至今仍能看见永昌府石刻的文告。
自从滇缅公路通车以来,小城一夜间突然变成一座超级军用仓库。仰光港开出的列车昼夜不停地将军火和各种战争物资卸在车站和城外的空地上,再由中国境内开来的长长的车队运走。由于滇缅公路山多路陡,路况极差,因次积压在腊戌的军火物资始终堆积如山,后来英国人不得不把包袱扔给中国,让中国人自己来担任装卸工和看守。
远征军初入缅时,重庆政府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命令所有军队一律将装备留在国内,然后徒手到腊戌重新武装。这一措施造成极大混乱。许多战斗师团由于装备不全或者领不到配套的武器而无法继续开进,因此这座宁静的小城便因为中国大军的涌入变得终日喧闹不已。
三月三日,当委员长座机在腊戌机场刚刚停稳,另一架涂成黑色的美国轰炸机也钻出云层,在跑道另一端徐徐降落。委员长同他的美国参谋长在缅甸不期而遇。
委员长慢慢迎上去。他远远伸出手来,微笑,然后站定。他的头努力后仰,双目平视,姿势相当僵硬。委员长既想对客人表示友谊,又为自己内心的矜持和优越感所约束,因此很像一个身不由己的木偶。委员长是这样一个东方政治家:他的本质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带有浓厚的保守性和封建主义色彩,但是他的政治观却是开明君主和西方共和制的混合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有两件:一件是追随民主先驱孙中山,另一件是多次东渡日本留学考察。历史证明孙中山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他倡导的三民主义和西方民主制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注定行不通的。而明治天皇却是一位东方的彼得大帝,他不仅成功地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促使日本帝国迅速强大,欲与西方列强争雄世界。
委员长内心深处一直将明治天皇作为效仿的榜样。
而美国人史迪威则是凭着西方人的直觉不大喜欢面前这位身着大元帅军服的中国委员长的。他挑剔地觉得委员长的表情过分做作,眼睛冷冰冰的,缺少机智与激情的魅力。好在热情活泼的蒋夫人及时转移了美国将军的注意力,她讲一口流利动听的美国英语,使所有的美国客人感到亲切。
下午,委员长在下榻的皇家饭店接见史迪威并把他介绍给他的部下。接见方式相当具有中国特色:委员长站在阳台喋喋不休地训话,而他的将军们的表情则好像一群绵羊。
史迪威皱起眉头,他从委员长身上嗅出一种独裁者的专制气味。
傍晚,史迪威一行离开腊戌,登上飞机继续东行。
2
三月的缅甸,萨尔温江流域赤日炎炎,旱象丛生,猛烈的热带季风好像一群群野马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奔来奔去。这是缅甸一年中最萧条也最炎热的季节,晚稻早已收割,早稻尚未栽插,因此沃野千里的同古大平原到处显出深长的空旷和寂寞来。
二十九日拂晓,太阳尚未露脸,同古城外的皮尤河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远远望去,皮尤河大桥好像一条死气沉沉的巨蟒,一动不动地僵卧在水面上。
连日来,从仰光撤下来的英缅败军如同潮水一般涌过大桥,他们连同古城也不敢停留,就慌慌张张绕城而过,往曼德勒方向逃去。一眼望不到头的仰曼公路上,到处都是英国人丢弃的武器和装备,还有许多汽车翻倒在河沟里。
根据情报,日军一个师团已经尾追而至,另有一个师团向西面包抄企图一举围歼英缅军主力。惊慌失措的英国人虽然节节抵抗,但是他们的抵抗几乎无济于事,现在日军前锋已经距离同古城不到二十英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