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樊大章还是有意识地尽可能给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比如,投资管理公司只是原则同意石化集团开辟家用电器战线,但是具体上哪种家用电器,还是冰箱、彩电、空调一起上,或者是先上一个,然后逐步展开等等,并没有作具体指示,以便让石化集团自己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的需求灵活掌握。
应该说,樊大章这样的考虑是具有前瞻性的。但是,大约正是这种前瞻性,或者是这种前瞻性太“前瞻”了,前瞻到它的决策方法和决策者所承担的责任严重背离了,所以造成的决策失误的隐患也就不可避免了。
按说决策权力的下放是一种进步,比如石化集团具体要上哪一种家用电器,决策权下放到石化集团,而不是集中在临港市投资管理公司,这就是一种进步。但是,具体下放到石化集团之后,事实上又集中了,集中到程思涌这里来了。但是石化集团这个企业并不是程思涌的,而是国家的,国家的企业交到个人手里,让这个个人来决策它的投资方向,这个“进步”是不是科学就很难说了。
假如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比如换成张三的钱交给李四去花,随便他怎么花,那么大家一听就知道有问题,不科学。现在张三相当于国家,李四相当于程思涌,人们就熟视无睹了,就觉得非常正常了。不但熟视无睹,不但觉得非常正常,而且还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应该大力提倡。因为当时有一个口号,叫做“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还有一个口号,叫做“厂长一支笔”,把这两个口号连在一起,正好就是“扩大厂长决策权”,相当于“扩大李四对张三钱的支配权”,这就有问题了,即便李四的人品非常好,人品还是有弹性的。体制本身有问题,结果就必然有问题,如果结果没有问题,那只能是巧合,属偶然现象。现在,石化集团就有问题了。
在具体上何种家用电器的问题上,程思涌是认真思考过的,思考的结果是上空调。
理由是: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的气温正在上升,而世界的经济正在高速增长,中国的气温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长更是远远快于世界平均经济增长水平,所以,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空调需求量急速增长的十年。即便以临港市自己的情况看,人口和经济都是每年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递增,空调的需求量至少也应该达到这个速度,单就临港市自己的市场容量来说,也足以支撑一个空调生产厂的生存与发展。
程思涌决定上空调的经济考虑是:当时中国的彩电生产线已经开始过剩,重复引进导致彩电生产能力超出市场的实际需求;而冰箱的制造工艺比空调复杂,至少在程思涌看起来比空调复杂,但是售价却比空调低,因此对产值和利润都有影响,至少对产值的影响是明显的。
这里要说明一下,“产值”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有概念,如今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了,这个词使用的频率少,至少比“利润”要少。但是计划经济时代不是这样,计划经济时代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不是利润,而是“产值”。程思涌当时虽然已经从司长变成董事长了,但是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把“产值”作为投资回报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后遗症,不能不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阵痛。
另外,决定上空调而没有上彩电或冰箱,还与主要决策者本人的知识结构有关。主要决策者程思涌是学石油的,对机械还多少懂一点,而对于电子,则只记得PN结、PNP结和NPN结,也就是二接管三接管工作原理和基本电路图。至于计算机,记得的也就是二进制等最基础的知识,并且在他的头脑中,感觉电视机基本上就是电子类产品,而冰箱至少有一半是电子,不像空调,主要技术是隔热和压缩膨胀,其实是个机械产品,至少是以机械为主的产品。按照“不熟不做”的规则,程思涌也倾向于选择空调而拒绝选择电视和冰箱。
于是,一个经过充分论证、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计划经济模式决策的新项目正式上马了。
程思涌是个一心要干大事业的人,心里又揣着一定要赶超王天容的现实愿望,于是,空调项目从一开始就立足于高起点和大发展。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中国家电企业的龙头老大,至少要做中国空调企业的龙头老大,甚至还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