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临港市本身就濒临香港,而香港就是国际大都市,所以程思涌这种想法并不是好高骛远。事实上,程思涌不仅这么想了,而且也真的就这么做了。
这从空调的名称上就能看出来。程思涌给自己的空调取名为“蓝波空调”。首先,蓝色是冷色,想起来就凉快。其次,临港市是海滨城市,而海水是蓝色的。第三,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好热播一个电视节目,叫“第三次浪潮”,里面专门提到了“黄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新概念,并且从颜色上将东方文化归结为“黄色文化”,而将西方文化归结为“蓝色文化”。程思涌把石化集团新上市的空调取名为“蓝波”,一听就洋气,而且还暗含“新浪潮”的意思。联想到当时美国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正在打口水仗,而百事可乐及时提出了“蓝色——新一代的选择”,仿佛是在替程思涌的“蓝波”空调做免费的广告。
总之,一切都向着程思涌预想的方向发展,“蓝波”空调虽然还没有出世,就已经显示了王者风范,风头强劲,大有盖过王天容的“BOT”电厂之势,在公共场合俩人再见面的时候,程思涌也敢主动地大声上前与王天容打招呼,而且声音和动作都比较夸张,明显就是一副财大气粗的大老板的架势。
程思涌有理由财大气粗,至少在王天容面前可以财大气粗。
“蓝波”空调虽然还没有正式面市,但是声势已经造出来了,而且先声夺人,来势汹汹。关键是“蓝波”空调是石化集团自己的产品,相当于程思涌的“亲儿子”,他有理由为它骄傲。
而王天容的能源集团搞的那个“BOT”发电厂,虽然也很响了一声,而且响声并不比“蓝波”空调小,甚至一度被理论界吹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创举,具有划时代的作用等等,并且也确实一举缓解了当时临港市的用电紧张局面,功不可没,但是,毕竟发电厂不是能源集团的,至少在十年之内不属于能源集团。按照“BOT”规则,在十年之内,发电厂仍然属于香港胡应湘的合和电力公司,无论是产权还是经营权都是合和电力的。十年之后,发电厂才按合同移交给能源集团,因此,怎么看都像是“过继”过来的,跟正宗的“亲儿子”区别蛮大。
既然要“过继”,那么王天容跟外商就一直保持着接触,在这些接触中,王天容掌握了一个重要情况:当初合和电力公司用于投资这个“BOT”工厂的资金,并不是胡应湘的合和电力公司的备用金,其实也是从银行贷款得来的。而银行之所以能够贷款,一方面基于合和电力良好的信誉,另一方面是合和电力拿电厂十年的经营权做抵押。
王天容的脑子突然像过电一样闪了一下——豁然开窍:可以向银行贷款上项目,并且就用贷款建设的这个项目本身做抵押!只要这个项目好,能够赚钱,并且所赚的钱能够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那么,自己没有钱也照样可以建设发电厂。
王天容兴奋了!她马上开始咨询。咨询的对象当然还是社科院那个关系网。因为这张网足够大,大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王天容从这张网上得到的答复是:只要项目好,可以。
项目当然好,在电力短缺的城市投资兴建发电厂,这个项目还不好吗?
王天容马上就向樊大章作了汇报。樊大章听了也很兴奋。
“是啊,”樊大章说,“这样一来,能源集团就有了产权和经营权完全属于自己的发电厂了。用发电赚来的钱分期偿还银行贷款,等贷款偿还完了,收入就全部成利润了。等于白捡一个发电厂。好!好!”
樊大章连说了两个“好”。但是,他说“好”并不等于就真能变来钱。事实上,王天容很快就重走了当初程思涌的路,把主要精力放到融资上了。仿佛一把手的主要工作天生就该是融资。
王天容虽然一直是当领导的,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领导,跟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领导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分配资源,后者是创造资源。王天容发现,创造资源比分配资源难多了。首先必须有启动资源,才能创造新的资源,相当于“拿钱生钱”,如果没有旧的资源,就相当于没有种子,是长不出新的庄稼来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