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手记(3)

2025-10-10 评论

  第四,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个人的力量。在商业世界里,人们除了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还犯"森林障目,不见一叶"的错误,存在把个人工具化、渺小化的倾向。在商业的大潮中,个人的力量似乎不大于一朵浪花的力量,但是假使没有一朵朵浪花,那大潮和大海还有什么好看呢?我觉得《手记》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撷取的一朵浪花,他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所体验的酸甜苦辣都是充满魅力的,具有丰富乃至无限的思考价值和审美价值。个人的力量,在当今社会中太容易被忽视、被摧毁了,我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中找回来的"(个)人的主体性",不应该在现今的商业热中丧失。但是这一点,正是我所担心的,正是我的矛盾所在,因为我前面也说过,我主张进一步张扬商业的力量。
  最后,我从《手记》中再次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我说的"文学",主要是指"纯文学"或"原创性文学"。如今的时代,纯文学、原创性的文学受关注的程度大不如从前了,作为原创性文学,由于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路径和心路历程,受欢迎程度肯定大过那些专门定位给职业经理人的五花八门、粗制滥造的经管类图书,这从清华大学出版社两年前推出的《圈子圈套》的畅销中就可以看出。因此,我非常佩服这两本书共同的图书编辑那洞察先机的锐利眼光。我想,她一定深知,到目前为止"管理学的力量还是不如文学的力量"。人在世界和命运中的境遇,是历史和文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历史关注的往往是群体及其大事,而关注个人及其小事的则是文学,这也是文学的特殊魅力所在。
  但愿我上面提到的几个思想触点,能够引爆更多的思想触点,能够激起人们更多的思考。但是,思想永远也代替不了微妙的情绪和情感。为了能够最真切地感染小说主人公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心路历程中一阵又一阵的情绪和一份又一份的情感,我建议你马上忘记我上面所说的一切思想触点,赶紧把自己沉浸到《手记》的具体文本中。
  (王茁,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佰草集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营销:美国故事中国启示》和《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两本专著的作者,《销售创造奇迹》一书的译者。)

  1
  人在走投无路时脸皮会变厚。1991年11月19日下午,我给蒋大哥打电话就属于脸皮厚。
  现在回头想想,其实我当时并不是走投无路。当时身上还有钱。不算多,但足可以给自己找一家旅店或买一张回程车票。但是,我还是感到自己走投无路。
  走投无路有时就是一种感觉,而并不代表一种真实的处境。
  我是来深圳出差的。准确地说是来深圳开会的。本来审稿会是在武汉开的。出版社就在武汉,再说从哪里到武汉都近,在武汉开审稿会天经地义。但是,我想来深圳,所以,就鼓动南方新型建材厂的谢厂长为会议提供方便,并反复讲解了此举对他们厂及他本人的意义。最后,谢厂长终于被我说动心了,表示愿意出钱出力,这才最终促成了会议的南迁。
  我这样做不是想节省一趟路费,而是想得到一张"边防证"。在当时,边防证还绝对神圣,如果没有边防证,我进不了深圳,而办理边防证必须要经过单位保卫处,要不是因为开会,保卫处决不会给我行这个方便的。在设计院,保卫处的人平常没有地位,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能显示自己权力的机会,哪能轻易放过?所以,为了能顺利地进入深圳,我策动了这次来深圳开会。
  其实,说来深圳开会并不确切,确切地说是到东莞开会,因为谢厂长的南方新型建材厂并不是在深圳,而是在东莞。但是,会议结束后,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去深圳参观"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我鼓动会议在东莞召开最后之所以能成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深圳的魅力对大多数与会者起了作用,如果当时只安排在东莞开会,而不安排到深圳参观,就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一致响应了。
  既然开完会之后要到深圳参观,所以干脆就说是到深圳开会。这就是人们习惯的"往大说"。
  "往大说"是人的天性。比如我的工作单位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明明是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但是为了"往大说",院里硬是多次向上打报告要求更名为"冶金部华东钢铁设计研究院",因为一旦改成"华东",就很容易让人想起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而不会想到马鞍山这样的小地方。但是,往大说易,往大做难。事实上,直到目前,单位的名称并没有改变,况且,在我看来,即便名称改变了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每次出差,照样都是一大早出门,赶到南京买车票,然后晚上才能踏上真正旅途。说实话,如果我们设计院不是在马鞍山,而真是在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我就不会一天到晚想着离开那里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