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成为往事(36)

2025-10-10 评论

  玉兰冲文香深情地一笑,用目光鼓励着她——她看出文香的脚步有些迟疑。
  葛满康吹起了哨音,队员们很快又站成两条线了。
  马汉祥站在担架队前面简短地讲了几句话:“我就不再说啥了,”他声音不高,却像咬钉嚼铁一般,“你们都知道要去干啥。这虽然不是直接打仗,直接杀死敌人,可这是打仗的需要。听葛排长的话……咱马家崾岘乡的所有乡亲,等着你们回来,等着给你们戴红花……完了。”
  马汉祥讲话是远近驰名的,他往往说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达到最大效果。这是一个指挥家的材料,至少葛满康排长是这么认为的。所有人心中都产生出一种庄严的情感——他们的个人生活还从来没有如此直接地和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葛满康发布了出发的命令。后生们开始走动,马家崾岘人尾随着。忽然,人们像记起了什么似的,纷纷涌到自己子弟的身边。其实,该叮咛的已经叮咛过了,该嘱咐的已经嘱咐过了,人们并不是要急着说什么。他们只是要用眼神,用轻柔的抚摸向自己的子弟传达一种情感。
  玉兰也是这样。她走在最前面,希望文香在跟着她。她回头看了看,桂芳已经把文香牢牢地挽在手里。显然,桂芳早已在防备文香向绍平表示什么。现在,玉兰顾不得细致想这些,她必须迅速地赶到儿子身边去,最后拉一下他的手。
  她赶上来了。她看出绍平的目光越过她的肩头,在往后看,她也看出绍平眼睛里那种失望的神色,便拉住儿子的胳膊,说:“绍平,文香喜爱你,妈知道。先去,等你回来……”
  绍平感激地看了母亲一眼,说:“我知道。”然后,咧开嘴笑了。
  在儿子和母亲之间,是不需要很多语言的。
  文香远远地看着绍平。桂芳试图用高声的谈笑来分散她的注意力,结果很不成功:这死女子的眼睛长在绍平那小子身上了。
  到村口了,队伍走上小路了。
  文香站在妈妈身边,桂芳感觉到这个不要脸的女子到了怎样的亢奋状态——她浑身微微地抖动着,马上就要哭出声来!
  桂芳的心情沉重极了,她不得不认真思量这件事情的意义和可能的后果。不管怎么说,她无法改变自己对于绍平的印象,她一向讨厌那种阴沉得像鬼一样的人,还不要说他是大地主、大土匪井云飞的儿子!这,按说文香是知道的,可这女子这是咋了?难道她魔怔了?连妈的心思意愿都不想了?桂芳觉得内心很酸楚,这种酸楚又转化成了对绍平进一步的厌恶。
  “你等着,小子!”桂芳已经在内心做了决定。
  绍平告别了母亲,走了。队伍即将转过大杜梨树,消失在土峁后面的时候,绍平最后回转过身,向文香母女这边看了一眼。文香从绍平目光中看到了温情,而桂芳看到的则是坚毅,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毅神情,这愈发使得她坚定了刚才做出的决定。
  绍平向这边挥了挥手,就跟上队伍,沿着黄河,走向莽莽的黄土高原深处去了。玉兰、文香、桂芳以及马家崾岘的所有人都看到,绍平浑身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14.红色背景
  吴克勤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对红军东征的历史做出说明,因为那个年代这还是讳莫如深或者说还没有确立权威说法的事情。现在不一样了,红军东征的历史早已经有了统一的说法,从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中都能够找到或者翔实或者简约的记述,这些记述就基本史实来说,一模一样。
  我们就借助历史教科书交代一下红军东征的历史背景情况。
  一九三五年十月六日(农历一九三五年九月初九),中央红军长驱两万五千里,实现了战略转移,胜利到达陕北,陕(西)、甘(肃)北部以及K省北部的靖州、洛州地区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即历史所称的“苏区”。
  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日本导演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正在进行,华北五省已经名存实亡,被置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国民党政府调集陕(西)、甘(肃)、宁(夏)、绥(远)、晋(山西)、K省等六省军队联合围剿,试图一举歼灭立足未稳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苏区的中央红军有很大的减员,装备极差,亟需扩大红军队伍并筹措款项,让部队得到补养生息,但是陕(西)、甘(肃)苏区包括K省靖(州)洛(州)苏区在内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不仅无法解决红军的燃眉之急,也难以供养大批部队和机关,苏区的巩固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