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在初春的堤岸,一只衔泥筑巢的燕子,穿越季节的林梢,飞过芳草青青的田野和村庄。它轻灵的翅膀,掠过澄净的湖面,撩开一幅春日融融的锦绣画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连经年流离的杜工部也放下了一身的风尘,选择在浣花溪畔吟咏着清新的诗行。面对秀丽的河山、明媚的春光,他或许已经看淡了生命的花开花落,释怀于天边的云卷云舒。那一片绚丽的阳光,照亮了浣花溪畔明净无尘的春景,照亮了水上鸳鸯那余温犹存的爱情,也照亮了杜甫一生的风雨路程。
让如流的思绪停留在二月的渡口,在季节往返的轮回里寻找着每一个惊蛰所遗留过的痕迹。古往今来,收藏了多少桃花流水的情谊,又酝酿了多少蠢蠢欲动的精灵?那些在天地间繁衍生息的鸟兽,凭着大自然赋予的灵性,翻开二十四节气里一页页春秋。那些青蓑衣、绿斗笠的农夫,挥舞着坚实的锄头,锄开脚下历经无数朝代的沃土。那些吟春赏景的诗人,用浓淡各异的笔墨,书写着时代里清新婉转的篇章。
置身于细雨中的楼台,临着浩荡的江风,看那苍茫的烟水,流经了春夏与秋冬,又湮没了秦汉与唐宋,也打湿了历史的昨天与今天。那一叶在水上漂浮的小舟,它前生是鸟,来生是鱼,它越过春天的栅栏,潜入到岁月最深沉的角落。以后的日子,它依旧可以载动许多凝重的人事和风雨。
千里莺啼,总是在春风醒转的节气里将生命唤醒。惊蛰,这个被岁月漂洗得泛白却依旧清新如初的节气,这个令万物为之苏醒、为之沉吟的节气,它穿越似水的流年,将月光挂在柳叶青青的枝头,将芳菲铺满春意盎然的人间。
千秋清明
烟雨掠过岁月古老的城墙,梦境一般地流淌在江南杏花的诗情中。塞北孤烟在无边的旷野间消散,一些青梅已成往事,一些时光依旧如流。秦汉古风吹过唐宋的天空,零落于今世的风尘中。回首处,山河共一色,日月照古今。在这个千红万紫的时节,可还有一位婉约怀古的诗人,在苔藓斑驳的雨巷中,在恣意辗转的四季间,在落花流水的生涯里,默默地吸纳着清明的千古精魂?
拂动尘埃的风将斑驳的历史渐次剥落,拨动文明的琴弦闪耀着锐利与温婉的光芒。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依旧流传不息。当年重耳逃亡在外,食不果腹,忠臣介子推割肉救主。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饮水思源,厚赏众臣,独忘介子推。辗转多时才恍然记起,心怀羞愧,亲自请介子推还朝受封。然介子推深掩门扉,携母避至深山。重耳不得已纵火相逼,三日夜后却见得两具尸身,介子推扶柳而殁。后世为之祭奠,数日内不可动烟火,寒食清明便是由此相传。没有慷慨悲歌,亦无苍凉浩叹,只是为这傲然千古的灵魂沉吟至今。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顺着历史长巷在唐风宋雨里穿行,于万境的苍茫中遥看古老的人文风景,一种沧桑在古今的时空里弥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人的这首诗,记载了清明时节,百姓寒食数日,最后王公分烛火的习俗。那些古老相传的民俗,在唐朝的土地上清晰地流淌。山野楼台疏落的杨花,近亭湖岸依垂的青柳,还有那一弯不施粉黛的明月,温婉的弧度,清澈的光华,难道不正预示着大唐江山的清明繁盛吗?
厚重的民族文化镂刻在留存的史册里,许多的记忆在山水中沉默。回到风清云淡的今天,去重温消逝千年的风景,那些精致细腻的中原文化,在明亮的光阴里逐渐地丰盈。置身楼台观江涛云海,凭栏远眺叹奇峰险壑,薄薄的雾气,笼罩着绰约的初春景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再现三月三长安水畔的香衣秀影。唐朝的繁华是真的繁华,浩渺无边的山水,澄净无尘的风月,就连踏野寻春的清明也酝酿着婉转飘逸的诗情。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