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
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和决心,而是善意和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只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品茶,可以用陶具、瓷杯、玉盏,亦可以用竹盅、木碗。众生品茶,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茶的味道,凉暖,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僧者饮的禅茶,亦无需礼节,只是随性而饮,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无论晴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饮尽红尘最后一盏茶汤,出离三千世界,换一世平宁。是迷途知返,是禅定了悟,已不重要。此后寒山石径,乘白驹而行,饮下千江之水,将禅茶品到云淡风轻。
一花一叶总关禅
赌书泼茶,倚楼听雨,日子清简如水。禅的时光,总是寂静无声。窗外风云交替,车水马龙,内心安然平和,洁净无物。如此清淡,不是疏离尘世,而是让自己在尘世中修炼得更加质朴。人生这本蕴含真理的书,其实掩藏在平淡的物事中。返璞归真,随缘即安。
那年梅花,已不知遗落在谁的墙院下,老了青砖,湿了黛瓦。曾经何时,那些追求青梅柳梦、向往唐风宋月的人,开始只要一茶一书的生活。时光依旧如流,只是行走在时光里的人,迟迟不肯踱步。那些动荡不安的世事,已化作流水淡烟。风月情愁的昨天,也只是刹那惊鸿。
对时光,我们无须敬畏,它赐予了众生苦乐,自己也在不经意中老去。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扇小小的窗,开启是烟火俗世,关上便是禅心云水。有人有誓与红尘同生死的勇气,有人则有静坐枯禅无怨悔的决心。踏遍山河万里,蓦然回首,江湖里的快意恩仇,已成了浮云花事。
既知如此,再无谓去和流光一争输赢,白白耗损年华。做一个朴素简单的人,让心明净清澈。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看似简单,只要做一个良善之人,一个洁净之人,便是今生最大的修为。可是行走在红尘滚滚烟浪中,又有几人可以做到那样的极致。
心的净化,是最高深的禅意。众生之所以烦恼不断,是因为心被妄念浮云遮掩,不得清朗。如何掸去尘埃,让心似雪梨花那样洁白,如青天皓月那样明澈,则在于个人的修为、个人的善因。有时候,只一个刹那,妄念俱灭,一悟成佛。
《汉书》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谓物极必反,强极则辱,亦是如此。美玉还暗藏瑕疵,人又岂有完人。只要有容人的雅量,有坚忍的襟怀,便是美德。然而,这世间,有一条叫做禅的河流,无论行去多少年,始终清可见底,而众生则如过河的石子,可以在水底安然。
浮世清欢,如梦无痕。厌倦了凡尘往来,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做一株平凡的植物,尽管微妙,却有着比人类更简单、更质朴的生存法则。只想着如何安静地过完日子,不在意前因果报。在佛眼中,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叶总关禅。佛陀所途经的地方,哪怕山穷水尽,寸草不生,因了佛的到来,都有了禅意,有了慈悲。
有人问,修佛的路途到底有多远?需要耗费多少光阴?佛陀用了千百年的时光来修行,历尽万千劫数,在彼岸佛国,为众生遍植莲花。而我们只需放下业障、贪嗔,找一只渡河的船,便可登岸。佛度有缘人,这个过程,也许刹那,也许一生。渡河的那艘船是什么?是佛殿檐前的一只蜘蛛,是寺院回廊的一缕荷风,是放生池畔的一株水草,抑或是漫天缥缈的一粒粉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