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日记(25)

2025-10-10 评论

    意大利的北方很像中国的华北,连麦田里的槐树都像,白濛濛的暑热也像,北面的阿尔卑斯山余脉几乎就是燕山。波河平原和丘陵上散落着村镇,村镇里都有教堂。河北的霸县、静海一直到山东,也是这样,常常可以看见教堂。
    两个小时,已经到了克雷莫纳城。我年初到这里在斯台方诺先生(StefanoConia)的工作坊里订了一把阿玛蒂型的琴。
    我喜欢阿玛蒂型的琴,因为它的造型古典味道更浓,底板面板凸出像古典绘画中女人的小腹,琴肩圆,小而丰满,音量不大但是纯静无火气。瓜纳利(Guarnerius)、斯特拉地瓦利(Stradivari)型的琴的声音都有暴力倾向,现代的演奏基本上使用斯特拉地瓦利型的琴,配用钢弦,我们听惯了,只觉得它们音量大、响亮。耳朵习惯了暴力,反而对温和的音色会莫名其妙。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音乐中的暴力倾向越来越重。据肖邦同时代的人说,肖邦弹琴的最大音量,是中强(mf),而我们现在从演奏会得来的印象则肖邦是在大声说话。
    就像机器工业的兴起,使手工业衰落,一般人知觉越来越麻木,越来越需要刺激的量,对于质地反而隔膜了。辣椒会越吃越要更辣的,“辣”变成了意义,辣椒不重要了,于是才会崇拜“合成”物。
    但是我们情感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并没有增加,似乎也没减少,就像楼可以盖得越来高,人的身体却没有成比例增加。衣服的料子越来越工业化,人的肉身却还没有机器能够生产,还需要靠一路过来的“手工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斯台方诺先生拿出手工制造的阿玛蒂,有一种奇异的木质香味。
    我年初特意到克雷莫纳来,有朝圣的意思。这个小城我一直记在心中,没有想到会真地在这个小城里游荡。克雷莫纳的早晨很安静,钟声洪亮,一只狗没有声音地跑过广场,一个男人穿过广场的时候用手扶了一下帽子。小城里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漫画图书馆,图书馆的厕所里,有一个白瓷盆嵌在地里,供蹲下来使用。
    市政府在广场边上古老的宫殿里,里面有一间屋子藏着五把国宝级的小提琴,那天我听了一位先生拉那把一七一五年名字叫“克雷莫纳人”的斯特拉地瓦利琴,这把琴曾属于过匈牙利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希姆。我听的时候脑子里一片……如果现在有人引你到一间屋子里,突然发现列奥纳多·达·芬奇正在里面画画,你的感觉怎样?
    和朋友在小城里转,走到斯台方诺的作坊里来。作坊附近的一座楼的墙上,写着令人生疑的“斯特拉地瓦利故居”。说实在,那座楼式样很新,也许是翻盖的。
    我很喜欢斯台方诺的小铺子,三张厚木工作台,墙上挂满工具和夹具,房沿下吊着上好漆的琴。斯台方诺先生还在提琴学院教课没回来,他的儿子俯在工作台上做一把琴,说他就要服兵役了。门口挂着一条中国学生送的字“心静自然凉”,多谢不是“难得糊涂”。
    斯台方诺先生把琴给我装好,又请我们到小街对面的店里喝咖啡,我当然要的是茶。
    我问他儿子去当兵了吗?他说去了。
    我和Luigi、乔万娜在馆子里吃过披萨,开车回维琴察。
    Luigi会突然地唱歌,他会唱很多歌。他也是突然问我去乔万娜乡下的家好不好,我说好啊。
    于是在接近维琴察时下高速公路折向北面山上。
    山很高,但也许是云太低了,最后几乎是在云雾里走,开始下雨。
    乔万娜家的村子Fochesati只有四户人家,乔万娜的妈妈星期天从维琴察回到这里来侍弄一下地里种的东西。我和Luigi从外面抱回木柴,在壁炉里生火。我的生火技术很好,如果没有火柴,照样可以把火生起来,我在云南学会了钻木取火一类的方法。
    这个家是一个非常小的三层楼,楼上有高高的双人床,床搞得这么高大概是为了在床下放东西。地板年代久远,踩上去嘎嘎响。剥了皮的细树枝做楼梯的扶手。
    火在壁炉里烧得很旺,于是商议晚上吃什么,之后去山坡下收来一些土豆,又去山坡上摘来各种青菜。回来的时候,村子里来了一辆货郎车,卖些油盐零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