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掐指一算,菅浩栋28岁以后顺风顺水。
菅浩栋吃了定心丸,稳定情绪,原路乘车,回长治接着上班。菅浩栋不能走,除了下井,他没有其他赚钱的门路。
菅浩栋需要钱。他攒钱是为了拍一部电影。在潞安煤矿挖掘一队,这是个公开的秘密,矿工们觉得,这个刚来的小孩疯了。
二
菅浩栋早就做着不随大流的事情。早在17岁,他在大同市雁北煤校读中专,不愿意按父亲的要求毕业回煤矿,执意报考大同大学。全年级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干。对口升学虽然比普通高考容易些,但对中专生来说仍然很难,复习了一段时间,另一个人放弃了,去煤矿上班。菅浩栋坚持着,考前几个月,他收拾书包,回老家河曲中学,跟着高三学生复习。成绩出来,同学们吃惊地发现,来自煤校的中专生考了460多分,接近那年的山西省二本线,顺利被大同大学采矿专科班录取。在雁北煤校历史上,菅浩栋是第一人。
采矿专科班三十多个人,全是男生。菅浩栋没打算做矿工,想在其他方向上寻找机会。他进了学生会,又加入文学社、书法社,因为表现活跃,大二被推选为文学社社长,一当选,他就创办了煤矿学院第一个文学月刊《白桦林》,但令人灰心的是,文学社没有市场,卖力吆喝,有热情的学生也是个位数。当了半年社长,菅浩栋提前辞职了。
不去上课窝在宿舍的日子,菅浩栋守着电脑上网,知道了贾樟柯。后者的经历触动了他。同为山西人,贾樟柯的电影以关注家乡现实而著称。菅浩栋也想拍电影,拍他的家乡。
他想先把自己的故事拍出来。剧情很快写好,取名《追梦人》。他找上学院团委,申请成立电影社团,团委书记不感冒,不置可否。过了一周,菅浩栋又找上门,终于批了。菅浩栋在学校里支了一张桌子,坐在那,招募女主角,坐了几天,一个也没招到,最后只好硬拉了文学社的人。因为上课,剧组只有周末能凑齐,断断续续拍了两个月。平时菅浩栋也不闲着,周一到周五,他扛着DV去校外拍拉面馆,完成了纪录片《兰州拉面人》。菅浩栋把笔记本处理掉,借钱换了台式电脑,继续窝在宿舍,下了剪辑软件,根据网上教程,自己剪片子做后期。
带着这些作品,菅浩栋参加学校文化艺术节的DV大赛。没人看好他。连他自己也觉得,重在参与——学校有传媒学院,自己半路出家,没法跟编导专业的学生比。在此之前,煤矿学院也没人在艺术活动里有过成绩。但历史又被菅浩栋打破了。评选结果出来,《兰州拉面人》拿了一等奖。一名大同电视台的评委说,片子虽然拍得粗糙,但胜在真实,不做作。
事情传回煤矿学院,团委书记改了态度,起身在办公室迎接菅浩栋。团委书记郑重表示,还有什么想法,学院大力支持。菅浩栋趁热打铁,申请举办首映式,公开播放《追梦人》。
团委书记同意了。但是,他提示菅浩栋,搞典礼需要费用。
DV大赛虽然发了1000块奖金,但远不够菅浩栋还债。他不可能自己掏钱。为了首映,他带上剧组,到学校边电脑城拉赞助。跑了几次,没人搭理,其他人不愿再去,菅浩栋不罢休,一个人又跑十几趟,一个月后,有店铺赞助了2000块。菅浩栋印了1000张电影票,每张票上都给店铺打了广告。校园里拉起了海报,时间定在一个下午。大同电视台、《大同晚报》等当地媒体,也确定了出席报道。一千张电影票发完了,学校礼堂也布置好了。一切箭在弦上,首映式当天上午,团委书记想起来,他还没提前看过电影。
菅浩栋第一次遭遇审查。审查结果是,片子不能播。团委书记认为,电影里大学生脏话连篇,爱打扑克,人人抽烟,并且男生在宿舍走来走去时,常常只穿一条内裤,这些有损学院形象,不能公映。
这时距离首映礼只有四个小时。菅浩栋只好草草剪出一个三分钟的片花应付。
大同大学的学生第一次举办电影首映,学校礼堂几乎坐满,领导轮番发表讲话,最后轮到菅浩栋,他强作欢颜,向观众宣布,因时间少,这次首映只播预告片。
回去以后,团委书记说,如果把抽烟、骂人、打扑克以及只穿短裤等不文明镜头删掉,择日再映。菅浩栋觉得,那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如果删掉,剧情不对。但为了给观众一个交代,菅浩栋按要求剪掉了几十分钟,又补拍了新内容,重新剪辑。
删改后的电影终于在学校公映了。片子本来是反映大学生的空虚和迷茫,按团委书记意见修改后,变成了一个励志片,改名《青春无悔》——男主角不抽烟不喝酒,刻苦学习,课外打工,一个月赚600也要给家里寄500,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好事儿做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阿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