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娴不假思索地写下“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笑说:“若论凄厉,这两句岂非男子手笔?”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徐劭行几乎是同时动笔,“真男子写离别,纵有泪滴,字里行间也是疏朗放达。”
令娴耸肩,“‘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江淹可是缠磨许久。”
徐劭行轻轻摆手,“此言差矣。织锦回文者,也只有女子匠心在先,才能入赋。”
令娴愤愤地道:“算什么匠心?又不是定要上山采蘼芜,既有蕙质兰心,又何苦淹留,若我有夫如窦滔,早早学丁夫人闭居一生便了。”
徐劭行停笔,注目她半晌。令娴这才惊觉方才未免交浅言深,偷偷缩缩脑袋,又自顾自写了一句:“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耳听得徐劭行在旁边喃喃着“有妻如此,周居幽怕是一辈子不得翻身”,她道是在说《白头吟》诗意,笑道:“嗯!这是假设他得了功名利禄娶了名门淑女,将结发妻抛在脑后。”说着又补上“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见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徐劭行写完了打趣道:“这是周居幽歌罢钱塘,赋罢高唐之后的微茫余味。”
令娴被他说得笑不可抑,突然又觉得为人家做春梦而发笑太不庄重,小脸勉强绷紧。徐劭行看着她一时间脸色数种变化,不禁心中一动,随即又按捺下浮浪心情,清咳一声,写了“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周居幽半途遇上未寡的王媪,两下情怯,终成陌路。”他喜见令娴再度发笑,低头看看这行字,却又是有些黯然。
这时一纸用尽,令娴另取了张纸写字,拿给徐劭行看过,说道:“这是周居幽抛下心上人远走他乡,留下姑娘家茶不思饭不想,还生怕被母亲发现,不得已强颜欢笑。”
徐劭行定睛看去,却见上头写着:“鸦翎般水鬓似刀裁,小颗颗芙蓉花额儿窄。待不梳妆怕娘左猜。不免插金钗,一半儿蓬松一半儿歪。”
他有些意外,却不动声色,只问道:“这是谁写的小调?我倒不曾见过。”
令娴微感得意,道:“前几日做绸缎生意的陈伯伯打京城来,曾到我家吃饭,我听他下人这般唱来的,据说这首《题情》,京城人人听过。”
“唔,确实很是通俗有趣。”徐劭行念了一遍,问道:“这是《仙吕宫·一半儿》?”也不待令娴作答,就径自按着调式与曲牌唱了起来,竟也丝丝入扣。《仙吕调》本清新绵邈,徐劭行的嗓音清越,听来颇为相合。待他唱完,吴家三哥一拍大腿,忍不住要大声赞个“好”字,却被二哥一把捂住嘴,呜呜地只是低嚎。
吴家二哥拿手肘撞撞老大,用下巴点点妹妹的方向,脸露疑惑之色。
令娴和周居幽不是一对儿吗?怎么用那种眼光看徐二流子?
大哥也是同样的惊讶。他家妹妹,可不是什么朝三暮四的女孩子,只要把心交给一个男人,水里火里怕也回不了头。别说徐家小子充其量是个风流才子而已,又用情不专得一塌糊涂,就算是来个比周居幽好上千百倍的,也绝不会这么轻易给勾去——所以只是欣赏,嗯,绝对只是欣赏!
“晓窗呵镜照凝酥,两朵乌云满把梳。时世妆成红不晕,千金一笑肯回无?”徐劭行搁笔道:“这是周居幽困于软尘,耽溺秦楼楚馆无疑了。”
这回轮到令娴没见过。徐劭行摇头晃脑地道:“你用俗俚调,我书域外音。这是高丽大文人李奎报的诗作。”
令娴感兴趣地道:“听说高丽也有很多人爱写汉诗?”
“华夏威仪所及,处处学汉字,写汉诗,东瀛如是,安南如是,高丽亦如是。”徐劭行说得自豪感顿生,随即又撇撇嘴,“怎奈这位李公甚是正经,文集看了十卷下来,竟然不谈风月只谈禅,提及私情的,统共只有四首而已。倒是一些小诗作得颇有逸致,我记得有一首是‘十里烟花真似画,一江风月不论钱。沙鸥熟听笙歌响,飞到滩前莫避船。’”
令娴的双眼亮了起来,“你有他的诗集?”
徐劭行冷不防对上她闪烁着光芒的双瞳,因觉过于耀眼,匆忙躲避,将视线搁在她生有几颗雀斑的小巧鼻头上,故作镇定地道:“托一个朋友带来的,你若要看,可以自去书房取来,还有别国的一些,外文写成,我也不懂,权当摆设而已。”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丛阙
徐劭行
吴令娴
婚后相处
弄假成真
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