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不懂了,咋离了京城她变化这么大呢?
她却直白——先前在京里,要你明媒正娶、八抬大轿是希望以此证明你爱我胜过权势、背景、身份、地位。事到如今,咱俩是系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你没了一切,自然是要爱我胜过万千的。
从京城到茶峒,失去了她熟稔的政治斗争,她依然那样信心百倍。
每每想到,他不禁莞尔。
“阿爹阿爹,阿母说今天是菩萨的寿诞,要你快些收拾了好去赶庙会呢!”大丫头领着小小子跌跌撞撞地跑过来,险些撞坏了何焯新写的几页纸。
便是撞坏了也无所谓,反正都是给童子们念的,坏了再写就是——他许久不写集录了,每日在乡里的学堂授课,他几乎忘了自己笔下那一篇锦绣文章曾价值千金。夫子倒仍在家里忙着印书,这里才没有人管她印的文章是否精致无错呢!能读就成。
“来啦来啦!”所谓的收拾好就是把钱带足了,供一家大小挥霍不休呗!他早就给锻炼出来了。
被一双儿女拖着拽着,连跑带跌地冲到街上,他们家当家的已经解了围裙,清丽地杵在那儿,只是耷拉着脚的身形实在算不上典雅。即便如此,她这副模样在这小镇上也算是高贵大方的——要不每天书坊外咋挤了那么多老爷们呢!
“还没吃呢?”
何焯连忙将一双儿女塞到当家的怀里,这两只小鬼见到她就乖了。在他身边连蹦带跳的,闹得不行。
“今天这日子肯定是要吃菩萨饭喽!”
她领着一家子往庙门口挤去,人太多了,她把小小子塞进他怀里抱着,自己则拎着大丫头走在前头。
这里的传统,说是菩萨寿诞的这天吃庙里的菩萨饭能保一家大小一生平安。他是不信的,可她坚持每年吃一顿菩萨饭。
不为我们,却为儿女——这是她的坚持,他曾嗤之以鼻。
然自打传出八爷被圈禁了,他也开始期盼每年的这顿饭——不为自己,但为儿女。
好在,往事如烟,但愿那些从前对于坐在龙椅上的那位爷亦如烟似幻。只是看那位爷的手段,似乎烟未消云未散,只是风雨欲来前的宁静。
他想着这些心头事,当家的已经捧了四碗菩萨饭打庙门里出来,一家四口一人一碗。满满一碗米饭添上丰盛的炒菜和拌菜,四个人坐在庙门口细细长长的木长凳上,几个老奶奶并排坐在他们的边上,一大院子的人边吃边聊。
几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慈祥地笑着,边吃还边给他们一家送上美好的祝愿。
饭吃饱了,寺庙外的客栈老板倒叫住了他们:“夫子啊?快些过来。”
当家的以为叫自己,赶忙过去了,谁知老板朝何焯直招手,他们俩这才想起,在这座小镇上,教书的何焯被称为何夫子(38),真正的何夫子(38)被叫作何当家的,谁都不曾提及过“何焯”这个名字。
客栈老板塞了一坛子的煮蛋给教自己孩子念书识字的夫子,“这是用山上菜的药煮的,一定要三月三这天煮才灵验。拿回去你们一家吃了吧!吃了这蛋,夫子你一定不会头疼,当家的也百病不生,孩子们也聪慧康硕,总之万事大吉啊!”
“托您吉言!”当家的接了,何焯忙着道谢。
从庙里回去的路上,不时的有何焯教授课业的孩子父母送上这样那样的东西以作答谢。待回到家中,四个人的怀里已塞满了腊肉、老酒、辣椒、茶叶等等吃食。
小小子乐得叫嚷着明天要吃腊肉饭,大丫头却盘算着老玉米是烤着吃还是磨成面做饼子吃才好。
好不容易把两个小的送上了床,夫妻两个累得挨了床便睡熟。与从前在京里每每夜半三更,却盘算着如何度过明天的困局相比,他们的日子简单到足够甜美。
睡梦中的一对何夫子(38)并不知道,不过半年以后,远在京城的宗人府秘档里便记下了这样的文字——
九月初八日,阿其那(原爱新觉罗·胤鶴)因呕病卒于监所。
—全书完—
“寻情记”系列还有涉及南唐后主李煜、小长老江正的故事——《醉年书》。
“寻情记”第三记叫《公主嫁》,敬请期待!史书有云:何焯,字润千。他的入仕之途我已经在小说里还原了,他确实早年得名,然六试不中,因恩师李光地推荐入直南书房。他也确实被康熙帝指给了皇八子胤鶴为师,名义上是师,实是胤鶴的心腹。历史传闻他身材短小,麻面长须,有“袖珍曹操”之称。他与八爷的关系让他卷入九子夺嫡的漩涡中,差点酿下大祸。后来被康熙帝特赦,仍命在武英殿供职,但一切官衔都削去了。他也确实是请命丁忧,逃脱最终的大祸。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于佳
何焯
何夫子(38)
斗气冤家
宫闱倾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