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折磨着家长和学生,就是为了踢他们“出局”。
表哥和表嫂,两位家长不堪其扰。
任谁工作得再舒服也不可能总是在工作时间往外跑?
可孩子的班主任叫家长了……
能怎么办呢?
尤其是江表哥,在外头怎么说也是个老板,身后也还有100号人在靠他吃饭。
走在外面总有朋友卖面子的“有头有脸”的男人,怎么也不曾想过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这么的“孙子”。
点头哈腰的对着老师鞠躬、道歉,就差负着荆条请罪了。
这样下去真的让人受不了……
大男人的自尊心首先就承受不住了。
他对着楼梯台阶上默默掉着眼泪的小男子汉摇了摇头,总算认命。
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切的开始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领着孩子去了趟校长办公室,下礼拜一,儿子就会转去普通班了。
……
……
后来,便是侄子主动要求跟着江晨姑姑补习功课。
现实教会了这个孩子第一课:
你强,才有资本谈尊严。
“不仅仅是这样,小乐。”
江晨认真地看着书桌旁的小男子汉,语重心长。
“让你去火箭班的人并不是你自己,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的事情你自己无法做决定?”
“在你爸爸、妈妈还有许多长辈看来,你今年才12岁,年纪又小又不能独立,思想上不成熟,还是个孩子。所以他们替你做决定,无论那个决定你喜欢或是不喜欢,你适合还是不适合。”
“如果将来,你希望自己的人生真真正正的由自己做主,你就要变强。通俗点来说,就是要变得有经济实力、有钱,有文化、内涵,有正确的判断力和三观。再直白点儿说,最低要求就是要比你的父母优秀。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之后的人生里有资本对抗那些你不喜欢的选择题。”
……
……
这是当初江晨放弃北大选择港科大的又一原因。
也是她在大学时期抓住机遇创业进入社会的原动力。
她从确定自己喜欢上简听之后,就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不能尽快变强,如果不能尽快脱离倚靠父母,她在父母和旁人眼中就还是那个依赖家长的孩子,她就无法在与父母的对谈中拥有多少资本。
在父母面前总是处于弱势的人,也无法要求或者选择自己想要的。
她在急迫中逼着自己成长、成熟,又在稳重中果断作出选择。
……
……
本科的后三年还有研究生那一年,江晨与父母最多谈论与交锋便是在看待同性恋的问题上。
江晨无比清楚,自己的父母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
他们不会接受自己的女儿喜欢上一个同性。
在他们此前的人生中,也从未有一刻想象过自己的女儿不会和一个异性走入婚姻、完成他们眼中的正常人生、过正常的生活。
江晨试着开始做自己的努力,首先便是在父母的认识上。
……
……
江母从大一开始便企图给女儿介绍优质的恋爱对象,自然,对方都是男孩子。
江晨通通拒绝掉了。
在这个过程中,她与父母强调人生在世的意义。
强调恋爱乃至婚姻与生子并非人生(女人)的必选项,他们都是可选可不选的东西。
她还强调女人的独立性,明确告知父母她不想过倚靠任何人的人生。
任何人都有可能离开自己,包括自己的父母。
何况爱情里的相爱,并非单一流向的。
它需要两个人热忱而又真挚的互动,并非他们口中“找一个对你好的人”就可以完美、完整的。
没有谁是应该一直对你好的人,也没有谁可以一直不求回应地对你好。
爱需要回复,相爱是互动的关系。
……
……
江晨在前期自己的爱情上选择了隐忍和沉默,在坦白自己喜欢简听这件事情上,也选择了忍耐与沉默。
学生时期,即使做过不少兼职,也有不少压岁钱,但是她也清楚得知道,自己仍然是父母眼中的“小孩子”,仍然是那个需要倚靠父母过生活的“无产阶级”。
爱情教会她的一件事,就是在羽翼丰满的时候再诉求选择权。
……
……
那是15年夏天,母亲再一次提起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