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_作者:澪露(72)

  长安,武德殿,从辽东传来一封有一封捷报,李恪每一封都会认真的阅读,并且把这些书信珍藏好。

  “殿下,辽东传来的捷报”

  接过宫人拿上来的信,李恪一字一字的看着,‘白岩城不战而降,无一伤亡’,从短短的字句中,李恪仿佛能感觉到写字之人当时的模样,他一定是带着淡淡的笑意,眼眸中散发着浓浓的喜悦。

  耳畔好像出现了他的声音,向自己诉说着心中的喜悦,盯着熟悉的字迹,李恪久久的不愿移开目光,这些捷报如今是他与李治唯一的联系,也只有从这捷报之中他才能知道李治仍然安好,每次看到时都会松一口气。

  自从李治离开后,自己每次像李世民汇报朝中事务的时候都会让人带一封信给他,可是这些信都如石沉大海一样,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如果不是那些捷报,李恪一定以为李治遭遇了什么不测。

  儿女qíng长,以前的自己总会嗤之以鼻,但是如今他也变成了五十步笑百步之人,对于李治的所为心中竟然也会产生怨念,那个看似温雅的人居然会那么的决绝,比自己还要潇洒,真的忍心不给他只言片语的消息,徒留自己在不安中猜度,

  但是李治又怎么会如李恪所想的那般决绝潇洒呢?他不是不思念李恪,如果不是用其他的事qíng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李治怀疑自己已经被思念的cháo水淹没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李恪,每次收到李恪的信,心中的雀跃是无以言表的,但是在看过信后又进入了无边的想念中,然后又在煎熬中等待着李恪的信。

  李治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在数着时间过日子,想着什么时候这场仗能够打完,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与李恪相见,想着与李恪的点点滴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长短,在漫长的日子里他终于知道体会什么叫相思,什么叫多日如年,也许只有在相见之时才能将相思之意彻底的消除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不是不想写信给李恪,可是‘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每一次打算提笔,心中纵然有千言万语,再下笔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像任何的词语都不能把他的心qíng完整的表现出来。也知道李恪一定会有怨言,但是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落笔。

  在李恪接到信之前,李世民已经离开白岩城,继续向前进发。得知李世民进攻后,高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丽兵十五万来救援。高延寿虽然不是一个自大自负的人,但是自己的十五万军队来对付唐军的六万人,自然不会以为唐军会是多大的威胁。

  “将军,据我所知李世民以己之力,对内铲平各路豪杰,对外使四方臣服,此乃天降命世之人,如今倾唐朝军队前来攻打我们,万万不可对抗呀。我以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动,而后我们可以分别派遣奇兵断其运粮通道,他们粮食用光,而又求战不成,想要回去又无路可走,这样我们才能取胜”

  下属的一番话高延寿很不以为然,但是也有一些松动,然他的这些松动在对阿史那社尔的一次战争胜利后dàng然无存,胜利来的太过容易,让高延寿愈加的轻视唐军,继续向前出唐军发动出击,殊不知正好中了李世民的陷阱。

  在这场仗的伊始李世民就已经与策略这一切,认为高延寿会有三种策略:一、带引兵马直至前沿,与安市城连为保垒,占据高山的险恶地势,坐吃城内的粮食,让骑兵抢掠唐军的牛马,使唐军久攻不下,想要退兵又有泥沼阻隔,以此困住唐军,这是上策;二、与城中的军民一道,乘夜全部逃遁,这是中策。三、不自量力,来与唐军方jiāo战,这是下策。

  分析了三种策略后李世民很有信心的对人道“你们看着,高延寿他们必然会用这下策,送上来的礼物在我们岂有不要的道理,这次我们一定会生擒高延寿”

  所以高延寿之所以能够战胜阿史那社尔,那完全是李世民的一个诱敌之计,真正的唐军怎么会那么的不堪一击?而后李世民又让人给高延寿送了一封信,表示这次来高丽并非为了征服,只是听说高丽国内臣子杀了国王,所以前来问罪。本来并不想攻打城池,只是唐军补给不够,不得已破城收集粮秣,只要他们重修臣礼,唐军便可归还罢兵,不仅如此,唐军还会将占领的城池归还。

  很多的时候,说话的语气代表着一个人的实力,这样客气谦逊的语气让高延寿更加的对唐军不屑,对唐军的防备自然也就松懈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