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延寿自以为唐军不堪一击胜利在握的时候,李世民正在连夜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战事,命令李绩率领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李道宗率领一万一千名jīng锐士兵做为奇兵,从山的北面穿越峡谷以冲击高丽军队的后尾;他自己也亲自带领四千步骑兵,挟带鼓和号角,放倒旗帜,登上北山;
做好安排李世民自信的一笑,胸有成竹道“各路大军以鼓声号角声为令,声音一响,即可全部开始出击,而后我们等着看高延寿是如何来降的”
与高延寿的战争就像是李世民预测的那样,在高延寿出兵的时候机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尽管他想要挽回战局,想要分兵几路击退唐军,然而高丽军的阵形已经乱了,胜利对他来说已经遥不可及了,此战唐军大胜。
失败后的高延寿率残部逃上山,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世民早已经算准了一切,甚至连他的退路也没有少掉,在此等候的李道宗毁了他退路上的所有桥梁。被唐军团团围住。高延寿终于知道了大势已去,同来的十五万大军溃散,而今身边只剩三万余人。后悔莫及也别无他法,摆在他面前的只余下两条路,背水一战全军覆没,投降保存余下的兵力。于是高延寿向唐军乞降。
☆、第三十四章:沙场朔气传金柝
第三十四章:沙场朔气传金柝
与高延寿一战,高丽举国震惊,也许是真的吓破了胆,高丽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所有企图,一心一意坚守。在唐军驻扎的时候也只是在明处设置岗哨,而不设沟堑堡垒,即使bī近高丽城池,高丽军队也没有敢出兵骚扰的。
在胜利之后之前自然必不可少的要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接下来的战略决策。
“安市城地势险要、士兵jīng良,其城主亦是智勇双全,当初莫离支叛乱时,城主不服命,莫离支久攻不能取胜,只好仍由他管理此城。”李世民指着地图上的安市分析“这样来看如果我军要攻克安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qíng”
停顿了一下李世民指着面的建安成道“而建安城兵力微弱、粮食稀少,如果出其不意进攻它,必然能够取胜。我们可带兵先去攻建安,建安城攻下后,则安市城便如在我胸腹中,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城有所不攻’的道理”
“皇上臣以为不妥”李绩进谏道“建安在南面,安市在北面,而我方军粮都在辽东城;如今我们越过安市去进攻建安,假如敌人切断我方运粮通道,那将怎么办呢?倒不如先去攻打安市,攻下安市,则可以一鼓作气轻取建安”
李世民有些犹豫,李绩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有种预感安市必定不会像那么顺利的攻克,如果久攻不下势必会耽误行军的进程,打持久战对唐军很不利,他们也拖不起,也会影响士兵们的士气。
“皇上,臣有一计不知该说不该说?”高延寿道,对于曾经的敌人,现在的上司,高延寿心中有些复杂,李世民作为侵略者侵略自己的家乡,按道理他是该心存嫉恨的,可是在相处了这段时间后高延寿却嫉恨不起来,并且为李世民的气度所折服。仅仅从李世民可以让自己这个本应是俘虏的人来参加决策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胸襟有多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以做到,然而李世民做到了,单凭这点这个人就值得自己追随,高延寿也相信高丽如果到了李世民的手中会发展的更加qiáng大。
不再犹豫,得到李世民的准可后高延寿道“臣以为攻打安市不可行,理由刚刚皇上已经说过了,但是臣认为我们应该攻打乌骨城,据臣了解乌骨城的首领多老迈无用的人,他们对上我方jīng锐的兵马定是很难坚守城池,我们很快就可以将它攻下来,至于其余中途挡道的小城,也必定望风溃逃。然后我们就可以广收他们物资粮糙,一鼓作气,平壤必定坚守不住”
“说的好,很好”李世民逐渐露出笑容,在高延寿说话的同时李世民在脑中迅速思考它的可行xing,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在心中对于高延寿的最后一丝怀疑也褪尽。
“父皇,儿臣觉得要三思”李治开口,这个计谋好是好,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忧患,心中有些担忧,“父皇是天子,天子亲自征战,自然与一般将领统兵不同,不可以冒着危险侥幸取胜。如今建安、新城的敌兵还有十万人,如果我们移师乌骨城,他们若是追袭我军的后路定然会带来很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