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君笑道:“我试试。是否可取,还要看你友人的看法。”
“这事情不急。”蒋国焘道,“明日我再来拿,得空么?”
“得空。”碧君如实道,“上午要去学堂,下午一般都会留在家中。”
“那就好。”蒋国焘笑一笑,“其实我总觉得,你跟怡君的性子完全不同,对此一直好奇。”做正经亲戚走动了,他话里话外提起怡君,也就直呼其名了。
碧君汗颜,“没法子。我这个做姐姐的,对何事都没有主张。大事小情的,便需要怡君处处费心。”
待亲友是这般坦诚,说起自己的妹妹,一向是百般维护。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宅门里的闺秀,亲姐妹掐得你死我活的事情,他也听说过几桩。
他呷了一口茶,道:“说来你可能不相信,近来,我常有种相逢恨晚的感觉。”
“……”碧君不明白他所指,困惑地看着他。
蒋国焘就笑,“早知如此,真该早一些登门,不去管两家之间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
这是隐晦地指向母亲与姑母不合一事。碧君更不便搭话了,只是似是而非地一笑。
“说起来,在你看,我们现在是亲戚么?”蒋国焘问她。
“……”他又把她问住了。姑母才是一辈子的亲人,而蒋家,甚至于他,在她和怡君眼里,从最初就是当成朋友走动的。
毕竟,他不是姑母和已故的姑父所出,表哥表妹地唤着,不过是随着各自的亲人做的表面功夫罢了。终究不是一起长大的人。
现在熟稔了,最起码他和她之间,连那表面功夫都省了。
“我是没这样看。”蒋国焘开诚布公,“最初,是因为大伯母,我来到廖家。后来……我没把你当什么表妹。”
“……”碧君眨了眨眼睛,“你这到底是要说什么啊?”心说你是要造反吧?这种事,自己清楚就行了,哪能没心没肺地跟人说起呢?
“我是这样,希望你也是这样。”蒋国焘放下茶盏,从容起身,“明日我再来,到时你再跟我说说这事儿?”
碧君有点儿懵,讷讷地问:“我跟你说什么啊?”
蒋国焘笑得眉眼飞扬,“这其实无关紧要,我就是想告诉你,还想听听你的想法。听完了,有件事,我兴许就敢与你说起了。”
.
二月初四,皇帝下旨,为黎兆先、徐岩赐婚,特地知会礼部不需干预,大小事宜,两家私下商议就好。
人们由此猜出,黎家与徐家意在先定亲,并不急着操办喜事。
二月初六,程询搬回程府。两日后,春闱如期开始,分初九、十二、十五三场。
初九当日,程夫人很早就起来,亲自给长子做了早膳,又仔细地检查一遍考篮,生怕他粗枝大叶地忘带什么东西。
程询知道,母亲应该比他还要紧张,好一番宽慰。
苏润则连连失笑,对妹妹说:“你能不能别这样?阿询就算不忐忑,被你这样折腾一番,也会忐忑不已。”
“闭嘴。”程夫人横了二哥一眼,“说我点儿好你就不舒坦似的。”
苏润与程询都笑起来。
末了,苏润和程夫人亲自送程询到府门外。
程询上马车之前,对两位长辈躬身行礼,又摆手示意他们回去。没料到,二弟程译快步赶出来,径自走到他跟前。
“哥……”程译迟疑一下,道,“我来送送你,盼着你金榜题名。”
程询笑着拍一拍他的肩,心里暖融融的,“有心了。我也但愿我可以。”
“那行,你赶紧上车吧。”程译后退一步,“早到一些总有好处。”
程询颔首,转身上了马车。
在路上,他仍在斟酌:这一次出考题的人是谁?
皇帝指派的监考官,并不参与出题,且会受到锦衣卫的监督——不怪他们私下里都说,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近来,皇帝陆续见过几位大学士,商讨的必有会试一事。
那么,究竟是亲自出题,还是指派了哪位大学士出题?
不得不承认,父亲先前闹的那么一出,多多少少是影响到了他:那般憎恨的人,不想看到你好,就算只为着不让他如愿,也想让他得到个大失所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