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难为你了,明明可以在封地做个安乐的一方霸主,可为了我却偏要编造些祖业落魄,入京巴结的名头,朝中权贵大臣皆低看你,如此费尽心思,孝琬真不知道当还是当不起叔父的重望啊。”高孝琬说道。
“当得起!凭着你文襄嫡子,神武皇帝嫡长孙的身份,我高励便是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老夫先前是怕啊,怕殿下您性子仁厚,又忍让大度,只怕不会被我三言两语便打动。我知晓要殿下下了决心也不是易事,所以三番两次让人捎了话让殿下斟酌清楚,殿下不愿,我高励也只能回那清河不再强求,殿下若也有此意,那我倾尽祖业也要帮殿下把这江山给夺回来啊,文襄皇帝离那皇位一步之遥,便这样饮恨而终,如若他的儿子便从此拜服于他人脚下,让我等当初辅佐文襄帝的老臣们如何瞑目?!好了,这下好了……殿下您终于想通了!”高励欣喜,苍老而肥胖的双手紧紧握着高孝琬的,双目熠熠生辉。
“叔父,眼下朝中局势复杂,虽六叔失势,可长广王步步为营已经笼络了大部分权臣,我不是怀疑叔父的眼光和手腕,可是,若想起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的。”高孝琬说道。
“殿下不必担忧,老夫会出面来和殿下商议此事,必然不是一时兴起想以卵击石,只要殿下点了头,老夫便会为殿下谋划一切,殿下稍安勿躁!”高励正色道。
“那……便有劳叔父了!”高孝琬起身,弯腰深深拜于高励面前。
“殿下,老夫之前和您提起此事殿下都是避之不及,老夫可否问个明白,殿下为何改变了心意了?”高励问道。
“叔父,孝琓不求飞黄腾达,龙袍加身,可若有人因着高家不复从前荣光而欺门踏户,作践于我高家之人,我高孝琬便是肝脑涂地也绝不会退缩半分!父亲已逝,可高家还有我这个嫡子在,何曾会让人欺辱于此?!”高孝琬狠狠将那酒盏拍落在桌子之上,热酒激荡洒出了大半,高孝琬双目皆是殷红怒色。那日猎苑河旁,高湛身下所覆之人他看得明明白白。
长恭如此牺牲,他还有何面目佯装不知每日混沌度日?忍辱负重?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134章 登基
年后数日,立春,孝昭帝高演终于拟定了禅位诏书,以身体不适对朝政心力不支为由传位于其胞弟长广王高湛。
公元561年,北齐王朝迎来了自建国之来第四位皇帝,史称北齐武成皇帝。
高湛先率文武百官在神坛之上封禅祭天,而后大赦天下。
蔚蓝天宇,文昌殿飞檐翘角,琉璃瓦反射着阳光灼灼生辉,白色地砖铺成的广场前皆是跪伏之百官。
“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礼官站于文昌殿台基之上,奏曰。
礼乐起,左丞相和士开领众大臣鞠躬,三拜,平身,乐止。然后再三拜,平生,乐声循序反复奏起,与群臣朝拜的步调归于一处。
礼乐止,文昌殿前鸦雀无声。
有一人着龙袍,戴冠冕,缓缓走过蟠龙雕花柱的护城河中央。
十二道玉质长旒随着他的步伐微微摇晃,长眸俯瞰,睥睨天下,这是他的江山,这是他的天下。而他的长恭此刻正跪伏在那一众朝臣之间,并没有执手与他并肩。
倏然有些彷徨,文昌殿前跑来一个小太监,低头躬身让高湛搭着他的手将天子引向用大红绢丝铺陈的丹陛。丹陛中央雕龙附凤,与高湛拖曳于身后的长长曳地龙袍似是融于一处。
台基之上,天子缓缓挥动袖袍,高声道:“众卿平身!”
顿时,山呼之声从大殿前如惊雷乍响:“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乐鼓吹,百官随新帝进入文昌殿中,待天子着衮冕升御座,将军卷帘,尚宝卿捧御宝置于案上,拱卫司鸣鞭,众臣三跪九叩,百官上表称贺。
邺城之中百姓听闻新帝登基,商贾农户可减免赋税一年,苦刑劳役之人无重罪皆可大赦,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市井集市间也是一派喜色。不少人家在门口点燃了爆竹,鞭炮声声,传入宫中与礼乐互相映衬,更添喜气。
登基大典繁复窘长,待即位大礼毕,已是华灯初上。
高湛在大典之上改元为太宁,封独子高纬为太子,封孝昭帝高演的太子高百年为乐陵郡王。一切尘埃落地,待仪式终了,满朝文武才面面相觑,终察觉了其中不对头的地方:新帝未封皇后,有皇无后,历朝历代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