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皇帝改造指南(245)

2025-07-15 评论

  毫无疑问,这就是冶铁厂系统中天大的漏洞;随便一个东食西宿的铁匠,趁着东风扶摇直上,居然就能一跃跳过官僚体系里重重的等级制度,臻至这样匪夷所思的地步……难怪他们问起铁管由来的时候,在场的本地人都多有尴尬之色!

  老登揉了揉额头,感觉整个思路都有些混乱。不过,即使面对混乱,也绝不妨碍他果断甩锅,将责任迅速归咎于第三方:

  “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局面,冶铁厂就没有想办法整治整治?”

  确实是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局面。从冶铁厂到铁匠再到外面的所谓“熟人”,恐怕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知道他们这一套操作根本是在法律的边缘大鹏展翅,纯粹是依靠着彼此间一点微薄的默契在谨慎维持,见不得半点光。而老登也很清楚,这种战战兢兢的脆弱局面根本不能长久,只要稍有不慎,多半会在宛城搞出大事。

  “那么陛下以为,应该如何整治呢?”

  “当然——”

  当然什么?老登忽然不说话了。

  “如果按照规矩来,无非两条路。”穆祺自顾自道:“第一是关闭所有私人作坊,严令禁止冶铁厂的一切工匠与外人勾连;没有了私人作坊,没有了外部需求,那什么私下外包,什么薪资倒挂,什么见不得光的零零碎碎,自然也就一扫而光,再也不见半点踪影;标本兼治,一劳永逸。”

  标本兼治,一劳永逸——同样的,刚刚有一点影子的产业技术扩张也就标本兼治、一劳永逸的被斩草除根,再也不可能复苏了。

  “第二条路,则是想办法把私人作坊化为己用。”穆祺道:“私下外包违背汉律,那就化私为公,将作坊统统公有化,作坊的老板和工人全部纳入官僚体系,授予官职、赏赐俸禄,这样一来,之后的合作就不存在任何法律风险了。”

  ——这样一来,朝廷的官僚系统少说也要膨胀个数十倍;财政支出左脚踩右脚螺旋上天,大概用不了两年就可以将国库彻底耗干,一切收入全部拉爆;再说了,在公元前大汉朝搞消灭市场消灭私有产业一步跃进到计划经济……那恐怕普天之下一切的经济学家,都得给汉武帝站起来行个礼呀!

  多好,多无私的大体老师啊!太让人感动了!

  老登的脸色变绿了。

  如此沉默片刻,老登终于冷冷开口,语气却略微有些飘渺:

  “在面对重大问题时,聪明的人常常会提供三个选项,其中两个实际上完全一样,第三个则完全不能接受,所以无论怎么选择,结果其实都是一样……说吧,你想要的那个选择是什么!”

  穆祺略微有些惊讶:

  “陛下的进步真是极大……好吧我也不兜圈子了。事到如今,陛下自己以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过往的系统还能够维持么?”

  老登没有说话,或者说,他实在也无话可说了。因为任何一个聪明人都看得出来,到现在为止汉律确实已经没有办法与现实状况相调和了;如今事情尚在萌芽,或许还可以靠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勉强糊弄过去;但事实就是事实,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事实逐步发展壮大,矛盾必定日渐尖锐;如果到了不可缓和的时候,那要么是新生产物被全面扼杀,要么就是旧有体系完全崩盘——而这种尖锐的冲突,从来都有个相当熟悉的名字。

  “新的生产力总会与旧的生产关系产生矛盾。”穆祺淡淡道:“事物的发展大致如此。”

  不管怎么敷衍,僵化死板、搞父死子继、全程包办,上下等级森严的汉律,就是没有办法和旺盛发展的新产业相适应。说难听点,作坊老板敢给手下开三百石的薪水,他自己又能赚多少?现在南阳的冶铁业不过方兴未艾,一个大作坊的老板就可以赚到这么多;要是将来技术进步市场进一步扩张,那他们所获取的物质享受,恐怕就算与大司马大将军相比,也是相差不远的!

  在等级刻板的汉律体制下,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工匠的身份而凌驾于王公贵族之上,这是可以接受、可以允许的吗?恐怕到了那个时候,满朝文武都要躁动不安,上书要求“重农抑商”,对着作坊重拳出击了吧?

  新生的产业就是没有办法忍受旧有的制度;旧有的制度也完全无法与新生的产业共存;哪怕你只开出一个小口子,那冲突也会愈演愈烈、直到彻底不能控制为止。

  所以……

  “到了做选择的时候了。”穆祺平静道:“陛下。”

  刘先生一时没有说话。沉默片刻之后,他只是怅惘叹息:

  “……居然这么快。”

  是的,“居然这么快”!在现代读过了这么多有的没的稀奇古怪的书,刘某人不是没有意识到生产力发展的结局会是什么,但潜意识里总觉得这是很漫长、很久远,至少十年之后才能粗见成效的东西——而现在,他万万意料不到,不过三五年的功夫,隐含的矛盾居然已经跳到眼前,连想忽略都做不到了!

  当然,这肯定有南阳自己的因素。毕竟冶铁传统深厚脑子灵活,才会有这么多人趁着冶铁厂的东风大办工坊,趁机狠赚一把——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可以视为前期“产业扩张”的成功征兆;要是没有上林苑扩散的技术,会有私人工坊生存的余地么?

  可是现在,欣欣向荣的技术却将所有人都逼到了一个全新的、毫无余地的现实中了,抉择扑面而来,已经容不得过多的犹豫。

  “那么,陛下打算怎么选呢?“

 

 

第146章 

  做选择?做什么选择?

  穆祺没有明说, 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甘蔗没有两头甜,你要么选择在僵化制度下当一个保守封闭、庸庸碌碌的封建皇帝;要么就得试着拥抱新的生产力——哪怕这个新生产力的结果是完全未知的。

  实际上,为了避免干扰话题的要点, 穆祺还省略了某些相当重要的细节。譬如那个铁匠就告诉他,当地作坊掌握的技术多半都是从官办的冶铁厂流出的, 但掌握的熟练程度却往往比冶铁厂里的官吏还要高——按照皇帝的吩咐, 从上林苑中扩散出来的技术人员到达各地, 都要召集人手广泛的讲解冶铁知识;可是, 从南阳的情况看, 被重点关照的官吏们兴趣寥寥,到现在都只是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而已;反倒是附近的商人前呼后拥, 哪怕花钱贿赂,也要千方百计的挤进会场, 听那些他们一时都未必能够明白的天书……积极性相差之大, 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

  说难听点,要不是官办的冶铁厂占据了绝对的技术和资金优势, 要不是商人们胆子小还不敢捋朝廷的虎须, 再让他们自自在在的发育几年, 那如此天悬地隔的效率迅速扩散,怕是整个钢铁市场的局势, 都要彻底为之一变了!

  当然, 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冶铁厂的管理人只是官僚, 官僚当然只会对权力负责。要是天上真有个大爹无时无刻的拎着鞭子猛抽他们也就罢了,如今是天高皇帝远, 池浅王八多;反正皇帝的钦差一年才来一回,反正来的使者又不是内行高人分不怎么清楚好坏, 那么只要将将就就做个差不多的合格,能够将局势凑合着敷衍下去,也就完全能够应付官僚的良心了。

  积极性?创新性?彼此竞争?拜托内卷的人最讨厌了,你积极你创新你追求进步了,你让广大的同僚怎么办?再说了创新这玩意儿风险可是不小,你搞冶铁创新搞失败了出了洋相,到时候炸了炉子起了火灾,这个责任谁来承担?——总不能是你的上司吧?!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就是功——官场和光同尘的秘诀,你晓得不晓得?

  商人可以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舍生忘死,官僚们对风险可就实在敬而远之了。这是两种组织形式所根本决定的,绝非一点鬼蜮伎俩可以改变。

  刘老登沉默不言,似乎还在斟酌。穆祺则自顾自道:

  “其实说实话,如果抛开经济体制上的冲突不谈,那南阳的技术扩散简直可以称得上典范。我请那个铁匠带路,到附近的作坊看了一看。仅以浮光掠影的一点见闻来看,附近的老板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简直可以称得上激进,大量连冶铁厂都不敢应用,或者还在‘考察’中的技术,他们就敢先学先用先试验;懂不懂先不管,反正上手了再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三傻二疯 古穿今 历史衍生 系统 直播 爆笑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