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绝不能成为鹬和蚌。
梁靖:“宴宁哥哥说的渔翁是平王?”
萧宴宁递给他一杯茶,自己也端起一杯,他摇了摇头:“不,他做不了渔翁。”谁想做渔翁,他都会把人拉下,揭开他的真面目。
梁靖:“……”
萧宴宁把自己的杯子和梁靖的碰了一下,他眉眼弯弯:“梁靖,上了贼船,可就下不去了。”
梁靖灌了一口茶,含糊道:“本来也就没想下去。”自从萧宴宁给他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之后,梁靖那颗心一直在提着。
他有时觉得自己想多了,有时又觉得自己没想多。可无论萧宴宁想做什么,他都会站在萧宴宁这一边。
然几天,萧宴宁突然很郑重地说想拜托他一件事。
萧宴宁难得开口,梁靖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萧宴宁让他帮忙去驿站截一封太后写给平王的信。
看到心中若是有静王问候平王的言语,就把信想法送到胡游手中。
萧宴宁说完要求,看着梁靖看了许久,他很犹豫了下道:“梁靖,你要是不想……”
话还没说完,梁靖上前捂住了他的嘴,梁靖眨着眼一脸狡黠:“宴宁哥哥这是在担心我做不好?这点小事,哪用得着宴宁哥哥担心。”
事实上,梁靖做的很利索,无人察觉。
此时萧宴宁的心情很愉快,整个朝堂,谁能想到把太后寄给通州的信翻开是梁靖所为。
不都在盯着彼此吗?谁会注意到协理京营戎务的梁靖,经常要往兵营去的梁靖做一些事根本不会引起人注意。
现在宫里宫外的形势这么乱,都在相互怀疑相互防备。既然这样,那就好好怀疑,彻底乱起来吧。
就看,谁会在乱局之中率先坐不住。
作者有话说:
换了个医生看病,说明了身体情况,医生说你觉得药的效果怎么样,要不要继续照着方子开药。
我:……
我很想说,我不知道啊。
我现在好了,但是期间打了近十天的吊瓶,吃着中药,用了读者大大们给的方法涂抹,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起效果了啊。
当初给我看病的医生号都排到下个月了,┭┮﹏┭┮,第一次去那个医院,不知道那个医生那么出名。
当时巧合,正好看到他那科室在当场加号,我也跟着排队,就加上了。然后就挂不上了┭┮﹏┭┮
明天一大早去蹲一下,看看能不能继续加个号。
第135章
别看太子在人前一副沉稳端庄的模样,还能和静王打打口水仗,可等回到东宫,挥退身边的人之后,他的脸色缓缓变得凝重起来。太子拧着眉头在想,到底是谁先他一步把平王给扯进来的,而且这般轻描淡写,未曾伤筋动骨却又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了通州的平王。
太子这些天一直琢磨着该怎么让皇帝注意到通州的平王,只不过他还没有做什么,平王就这么水灵灵出现在众人视线中了,很平淡的一封书信,还顺势坑了静王一把。别看皇帝表面不在意,心里肯定在衡量静王和平王之间的关系。
身为东宫储君,太子自然不相信这件事是巧合,所以这件事到底是谁做的呢?
太子心里浮现出几个兄弟的脸庞,包括萧宴宁。当然,太子第一个否认的也是萧宴宁。
除了萧宴宁,太子现在看谁都有疑点。
平王这事对太子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是他所期待发生的事,如今他还没出手,事情已经这样了,对他来说也是好事,另一方面,他可能又要被皇帝怀疑了。不,不是可能,皇帝肯定怀疑是他所为。
想到这里,太子嘴角勾起一抹笑,只是笑容莫名有些苦涩。
不过太子很快收敛起情绪,不管是谁做的,目前对他有利,皇帝怀疑就怀疑吧,只是怀疑的话,皇帝又不会废掉他。
想着这些,太子让人把萧珩带来。
萧珩一板一眼地给太子行礼,太子看着他笑着询问:“今日都做了些什么?”
萧珩脆生生道:“孩儿今日学习骑射之术。”
太子欣慰地点了点头:“你七皇叔读书不行,骑射之术还不错,等孤有空闲,让你七皇子指点指点你。”
萧珩眼中有些疑惑和不解,真要说骑射技术,七皇叔难不成比东宫教导他的师傅还要好?
不解归不解,萧珩并未问出来,而是恭敬道:“是,父亲。”
太子看着萧珩,心下叹息一声。
萧珩这个孩子从小在东宫接受最正统的教育,他年纪不大,心性却比着其他皇孙要成熟,也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
太子还想和萧珩说些什么,熟悉的感觉又袭来。
太子咬了咬舌尖,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语气尽量平和:“珩儿,你先下去吧。”
看着太子神色泛白,萧珩临走时忍不住开口道:“父亲,你多保重身体。”
太子含笑点了点头,等萧珩离开,太子脸上的笑彻底消失。他用手死死抚着额头,眼中满是厉色,随后他喘着气息起身把手边的茶盏全部扫落在地上。
看着碎裂的茶盏,太子浑身散发着阴郁之气。
***
礼部侍郎方郁前去赈灾,来了折子,方郁在折子上说得皇帝所盼,苍天庇佑,江南雨水已停,水位下跌,河堤决口造成的伤害已在可控范围内,救灾工作在秦昭的带领下一直在有序进行,流民早就被安抚了,后面也会尽快重修河堤,很快就能抑制住灾情。
这是有关江南水患的明折,暗地里皇帝还派了冯恩前去查河堤被炸之事,经过数天的调查,冯恩的折子也到了皇帝手中。
秦昭手里的确有河堤被炸毁的物证,而且经过冯恩秘密走访河堤下游的幸存者,确实有人在半夜时分听到了轰鸣声,但同时,也有人说,发水之后,他们躲在山上,同样听到了轰鸣声。
双方说的如果都是真话,那就有意思了。
河堤先被炸毁,继而引发水患,必然是有人故意为之。
但水患已发生,还有人前去炸河堤,那就是想造成河堤被炸的现象。若是这种情况,那就是有人不想背负河堤决口的责任,然后想出了这一招。
大齐对火药的控制极为严格,火药制造的核心是工部的兵仗局和军器局,地方卫所所需火药由这里拨。
边关重镇则有火药作坊,用于生产火药,但必须定期向朝廷报备产量及配方。
民间火药只能生产烟花炮竹,也受严格管控。
而私藏火药过三斤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过十斤者处斩。
冯恩奉命查过江南的火药作坊,并未有缺。
那河堤被炸,只能是有人私藏,又或者东西根本不是当地所有,而是从别处调运而来。
有关火药的律法很严格,但真要有人想私藏,也不是没办法。
例如开设个生产烟花炮竹的黑作坊,不过敢这么做,得有大人物护着……
皇帝看着冯恩的折子,冷哼一声,江南是富饶之地,有河运,河运还能连通海运,还有盐场……江南官场里面的水向来很深,各种势力都在里面掺杂柔和,前去江南当差的官员,一个不小心就会栽进去。
秦昭能在江南稳坐这么久,除了他自身能力够强,更多的是有秦家庇佑,当官的不敢和他硬碰硬,那些商人不敢和他翻脸。
这也是皇帝明知方郁和秦家有姻亲关系,为何还要派他前去赈灾的缘由。
方郁在,秦昭会力所能及的给予方便,同时,方郁也会尽力护着秦昭不会受河堤决口之事牵连。
想着这些,皇帝把冯恩的折子放下。
既然事出江南,那就好好捋一捋,彻底查一查。即便江南势力不明,即便江南官官相护,官场勾结,即便不能查清楚,也要拉出来一批人杀鸡儆猴。
他倒要看看,谁在江南当搅屎棍。
皇帝再次上朝时,把方郁和冯恩的折子给众位朝臣看。
皇帝冷笑:“这江南总是出现怪事,既如此,朕就看看,是什么样的妖魔鬼怪在作祟。”
群臣看着冯恩的折子,面上不显,心下都在计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