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43)

2025-09-28 评论

  也亏得后面还有天官宴一出,老天官这是才能自信自己没出事。

  【吏部尚书啊,老天官啊,鹤仙一声不响,状告老天官勾结内外,这谁能信呐?都不用老天官自己辩解,吏部的人自己就站出来反驳了。】

  因为知道这一期主题是陛下和太子,吏部官员一个个的半点不慌,反倒是元泰帝,不详的预感越来越重。

  果然。

  【鹤仙也不是张口就来,鹤仙有证据的,若非老天官收受贿赂,勾结番邦使臣,怎么没走完流程,直接给安南使臣翰林院侍读之职啊?

  吏部的就说,有陛下的中旨。】

  元泰帝闭上了眼,这些吏部的家伙,是不是卖君主卖得太快了点,他甚至怀疑,宁王能知道流程不对,都是吏部透露出去的,不然内部问题宁王怎么知道的。

  天幕就跟说书一样,板子一拍,气势瞬间就不一样了。

  【嚯,这下可好,这是元泰帝的没有经过朝廷程序发出的旨意啊!这告到君父头上了可怎么整?】

  还能咋整,照常上呗。

  【要是别人,或许给个台阶就下了,可偏偏这是代表公正的宁王!】

  【只见宁王不退反进,问道:陛下想要番邦使臣入翰林院?翰林院非进士不入,皆是我大梁的栋梁之才,那使臣有何能力可入翰林?是能科举入仕的文才,还是为我大梁平定边疆的功勋?】

  翰林院诸生默默抬头挺胸,没错,他们就是朝廷的栋梁!

  元泰帝和朝臣不禁凝重了些许,这都叫陛下了?这是得多生气啊?

  再看这时候的太子,嘶,这眉头皱得。

  “太子?”

  姜衡起身,拱手上奏道:“父皇,非我族内,其心必异,无论是安南还是其他附属国,只要不是郡县,而是国,都是他国,国与国相交,点到即止。仰慕我朝文化,可以,有出入国家图书典籍馆藏处的权限,不可。”

  天幕之上,亦是相似的问答,只是元泰帝却道使臣乃是李修媛兄弟,都是一家人,不用分得太开。

  【若是宁王那么好说话,那就不是宁王了,想来,午夜梦回,元泰帝都得扇自己一巴掌,你和他理论什么啊,宁王有按过常理出牌,有给过谁面子吗?

  因为宁王听到元泰帝的辩解,直接反问:一家人?那要不陛下过继一个皇子给李修媛,再废了太孙,让李修媛之子继位,大梁和安南国彻底成一家人呐?】

  哇~

  大街上一道道哇声此起彼伏,这宁王殿下也太不给陛下面子了吧?

  朝臣更是被震惊到说不出话,他们对太子殿下的了解,还是太过浅薄了,殿下您这也太扎心了,不怕把陛下给气晕啊!

  陛下都下的中旨,说明自己也是心虚的,把事情摆上台面,劝谏几句,再说几句好话,给使臣重新安排个散阶,臣子的劝谏之名有了,陛下知错就改的名声也有了,这不就皆大欢喜了吗?殿下您火上浇油算什么回事?

  天幕下的元泰帝都不禁脑袋一痛,更别说天幕中的了。

  【说个有意思的,起居注等史官是轮值,这次朝会负责记录的史官叫纪文,就是碰上了上回父子对峙,然后被元泰帝安排当天的记录要么删,要么另开一本记录不能被他人翻看的史官,然后毫无疑问,纪文成了他们父子俩相对正式奏对里的固定史官。】

  【纪史官被固定编制后是有点放飞的,看他怎么记录的:

  帝闻之,气上涌,身形摇坠,得大监相扶而正身,然气息不宁,群臣愕然,遂混乱。

  少顷,帝拾案上折掷宁王衡,衡闪避,帝大怒,抽拂尘向宁王,王逃,帝逐。群臣不知其忙而忙,太孙与诸王欲劝阻,衡以诸王扰之,欲出钦明而门关之,不得已,绕柱奔走。帝令诸王围困,宁王情急智生,上柱至房梁,帝忧其危,只退矣。】

  【继秦王绕柱后,宁王不仅复刻了这一经典,更推陈出新,上演了一出宁王上梁,而且插播一句,宫殿里的柱子很粗壮的,不是细柱子,鹤仙能在追逐中还爬上房梁,不敢想象鹤仙得多灵活的身手。】

  好一个混乱的钦明殿,好一个生动活泼的元泰君臣,好一个栩栩如生的史官青笔,这是在写史还是写话本?

  角落,执笔的青年抬头擦了擦汗,自己怎么就放飞了,把副业带到工作中了?

  元泰帝觉得,自己还是太好脾气了,那柱子是能爬的吗?自己这个当爹的还能打死他不成?柱子上房梁上摔下来是小伤吗?

  【怎么说呢,这一闹,朝会肯定开不下去了,使臣的任职不用说,打了水漂。

  纪文记录的其实还好,太宗日记和大梁故事里的补充才是精华。

  鹤仙在逃的过程中还拿李隆基举例,说李隆基给倭岛遣唐使掌管国家图书典籍资格,让人当三品大官,还准其回倭岛,别管这人回没回岛,李隆基亡国了是事实吧,陛下你要学李隆基不成?而且好歹人家遣唐使还通过了考试的!】

  拿亡国之君比开国之君,是不是太过分了一些?

  原本站在中央陈词讲道理的姜衡:……

  姜鹤仙克我,克我啊!

  【总之,不管怎么说,鹤仙还是阻止了元泰帝难得想要徇私的举动。

  但带来的影响便是,元泰帝当着朝臣的面被儿子怼,该丢的脸也丢了,干脆破罐子破摔,不装了,以至于之后鹤仙多次在朝堂上陪老父亲锻炼身体,当真是孝心可嘉,旁的太宗可比不了~】

  【不过鉴于这对父子一边相互对抗,一边共演红白脸给群臣看,大多时候的内部矛盾还是私下吵架解决的,起居注上便没有记录了,只能在太宗日记和大梁故事中窥测一二。】

  深觉自己是小丑的群臣:已经被天幕嘲习惯了,还能掉块肉不成:)

  【比如元泰帝催生,比如元泰帝想往鹤仙后院塞人,比如鹤仙举一反三,觉得郭彤平平无奇,想给邓国公主塞面首,说大唐公主有的,他们大梁也要有,当然这个没成功,彼时的邓国公主道德感还是太高了。】

  鲁王旁边就是邓国公主,鲁王低头,朝着邓国公主使了个眼色:需要不?哥给你找?

  邓国公主扯了扯嘴角,摇头,她年纪还小呢,而且她忙着学习上手政务,面首再好不小心生娃的也是她,太危险了。

  【大珰的拂尘,博古架上的宝剑,花瓶里鲜花的枝干,龙袍上的腰带,现脱下来的鞋子……在太宗日记里均有记录。】

  “这皇帝还是没经验啊,打孩子还是得黄荆棍或者竹条。”

  一旁的老人摇头,“人家父子打闹,你还当真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一个老子要抽儿子,儿子还能真跑得了不成?何况这个老子还是天底下最大的老子,是皇帝。

  【但偏偏每次撩完虎须鹤仙都能全身而退,不得不说元泰帝是真的慈父了,当然,也有鹤仙虽然正事上与君父争论顶撞,但私下孝顺贴心的原因。】

  听到这话,除了元泰帝和鲁王,其余亲王公主和一众朝臣,头顶纷纷冒出了问号。

  【就拿使臣这件事来说,鹤仙逃出钦明殿后,连续三天请假躲在王府没敢上朝,你以为他是等元泰帝消气?实则不然。】

  【鹤仙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王府雕琢了一枚白玉扳指,将其献给元泰帝,可惜的是大梁故事和太宗日记都没详细些这枚扳指的情况,不知鹤仙具体雕工如何。】

  楚王忽然灵光一闪,他悟了,咬牙,“好你个老九,你以前惹怒了父皇,事后不会也偷偷去表孝心了吧?”

  姜衡移开了视线,太老实的孩子会受委屈,太闹腾的惹人烦,懂事的闹腾孩子就不一样了。

  元泰帝嫌弃看了眼只会惹祸的楚王。

  还需要什么回答吗?楚王那叫一个心绞痛,本以为我们都是纨绔,谁知道你转头当了圣天子,好在我们还都是“大孝子”,大家还能继续玩耍,谁知道你是真孝,真狗啊你!兄弟跟你心连心,你跟兄弟玩脑筋。

  其余在朝的兄弟和小妹,同样一脸震惊,你竟是这样的九弟/九哥!

  这还不止呢。

  【而关于使臣事件后献上扳指的情形,大梁故事里描写得十分详细。】

  【大梁故事里是这样描述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织鹊 宫廷侯爵 爽文 直播 朝堂 剧透 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