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恩师及馆长的支持及鼓励下,张搴决定再次远赴中国,试图找出些与罗盘及地图的线索。若时间许可,当然也不排除顺道来趟巴格达的辛巴达之行。
既然又得踏上中国,这趟旅程肯定少不了张搴那位情同手足的好伙伴—江龙。这对中西好搭挡的故事,得从今日东方明珠上海的一处知名景点「豫园」开始说起。
上海城隍庙边九曲桥旁有座历史悠久,号称「城市山林」的江南林园:豫园。二十年前,少不更事但初生之犊的张搴来到亚洲。造访日本时,京都小巧精致的日式庭园,屡屡叫张搴流连忘返,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张搴随后知道日本自汉唐以来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于是才踏上现代中国门户的上海,便兴冲冲操着他那半生不熟、洋腔怪调的中国话,直奔当地中国林园代表之一的豫园。
冲动好奇的张搴甫到这中西交会如万花筒似的大都会,当下便吃了闷亏。来到城隍庙附近,当地商家见这位初来乍到且人单势孤,又全然不懂上海话的洋傻小子好欺。当场将一桩说定以银圆支付的买卖,在成交后,硬辩说是以美金计价,要张搴补足价差。张搴当然气愤拒绝,欲要回先前付出的银元走人之际。商家仗着人多势众,不但硬不退还已经付出银圆货款,还堵住张搴的去路。现场哟喝的人虽多,但大多袖手旁观,等着看洋小子出洋相。
正当四面楚歌,进退维谷之际。附近一名干粗活的年轻小伙子,见众人包围拉扯着一位斯文带着稚气且慌张失措的年轻小伙子,当场拿起随身干活的扁担便往人堆里冲。
这位貎不惊人,身材中等(身高约一米七左右),但胆识过人且身手了得的小伙子,有着一副张老爷(张飞)万夫莫敌的惊人气势和胆识。一番挥拳舞掌下,吓得向来动口不动手、欺生怕恶的店家,乖乖退还货款,加上道歉赔不是。就这样解了张搴的城下之危。
一场原本看似危机四伏的绝境,弹指间在这位来自苏北庄稼汉子的傻劲下给解了危。感激之余,张搴拉着江龙要回外滩下榻的和平饭店吃洋大餐报恩。江龙虽不全明白张搴的意图。但却叫这洋人又是鞠躬,又是作揖,又是握手的诚意给感动。两人比手划脚,一番拉扯相持下,小伙子反拉着张搴就近尝了附近大名鼎鼎「南翔馒头店」的蟹黄汤包;接着又领着洋小子品尝了上海地道的各种小吃美食—排骨年糕、生煎馒头、烧卖、蟹壳黄……等等。结果叫张搴在爱上中国林园之前,先爱上了中国美食。
自是每回到上海的头一件差事,便往豫园跑。当然不是急着去赏园子,而是去品美食。美食伴随着美景便成二名好友在上海碰面的固定场景。
宛若武侠小说般的情节,江湖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二人从此结缘,成了行走江湖的好搭挡。张搴是个独子,又比江龙年长几岁,除视江龙为一位异姓兄弟外,还教授江龙许多知识、国际礼仪和洋文。张搴不摆架子随和兼具书生和牛仔本色的个性,搭配上大而化之、直来直往庄稼汉本性的江龙。南辕北辙悬殊的出身和背景,加上鸡同鸭讲的语言及文化隔阂,尽管最初几个年头,弄出不少状况及笑话。几年相处下来,相辅相成的特点,两人反倒成为一文一武的好搭挡。
这会馆子里头的江龙正一边享用着蟹黄灌汤包,一边和张搴话着家常。
「怎么,又嘴馋?不早跟你说过,忘不了蟹黄灌汤包,干脆辞掉工作,来上海教书,不就随时爱来就来,爱吃就吃。反正教书嘛!哪不都一个样?你呀,想学我们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行!可……蟹黄灌汤包,全世界只有咱们上海有,别的地方想吃……你也吃不到。」
每回瞧着江龙一脸像个老学究般正经说教的模样,张搴便想笑场。但这回,他没笑。但一拳头搥在同伴肩头上。
「吃东西就吃东西,哪来这样多大道理?没听说过:『吃饭皇帝大!』」
江龙一脸疑惑,没抚摸肩头,倒是猛抓着脑袋瓜子,反问:「有这俗语?我还是……头一回听说。」
「中国这么大,部族何止百千,文化这么多元,光汤包就不下几十种;敢情你都去过、听过、吃过?」
张搴虽有故意作弄江龙的意图。不过,话倒也是实在。
「也对!你是大学者、大教授,话一向有道理。可这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