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你。”
——
日子飞逝,琼州的瓜田已翠蔚连片。如今是农闲时节,也没人说农户们荒废耕作。
各大商会的人似乎觉得这果真是块宝地,船队总会过来绕一圈,带走了许多琼州土产跟海味。利字当头,琼州百姓都动了起来,下海的下海,种瓜的种瓜,甚至还有人上山向山民收罗山货。
山民也坐不住了,在罗长虎的劝说下,陆续又有几批山民在山下落籍,府兵也从原本的四百多人填充到最大的数目:两千。
两千人在大战场上也许不算什么,但在琼州这弹丸之地,手掌两千府兵就能安心当个土霸王。比如琼州附近的海寇,在国舅爷一再把他们的妻儿“请”到琼州这边作客之后,扭成一团决心合力反击——于是被一网打尽。
收拾了海寇,国舅爷也没准备修海堤,而是让临近海边的乡县举县迁至内陆,沿着长长的沙滩搭建了不少木屋,并在各处立了不少石碑,刻下古往文客留下的诗文。而前朝大学士苏子瞻故居更是被里里外外地修了一遍,翻印了苏公文集夹着邀贴送了出去。
苏子瞻门下有着不少学生,到如今他的后人跟徒子徒孙广布岭南,别的不说,毗邻琼州的岭南就有几个官员与他有些关联。帖子一到,不由想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先人在琼州的苦,纷纷遣家中子侄前来——倒不是他们不想来,而是官员不得擅离职守。
在各方推动下,琼州渐渐热闹起来。主要是现在的琼州舒服啊,哪个地方大冬天能吃到翠油油的蔬果?哪个地方还能晒着太阳吃西瓜?饿了还有香得让人食指大动的野味可吃。如果你不屑追求这种享受,想要讲底蕴的话,仔细一琢磨也是有的,远有前代名相丁讳,近有前朝大学士苏子瞻——总之,来了就不想走了。
通判王大志起先还不赞同动员百姓搬迁,可看到府库账面翻了几番,百姓也越gān越起劲,顿时没声了。只觉国舅爷两人果真不愧是临京来的,使的神鬼手段凡人难以捉摸,只能督促下边的人快些推行到手的政令。
一时琼州各方各面都蒸蒸日上,称得上是河清海晏。
朝廷那边却没这么好过。蜀中杨镇出师伐党项倒也没败,只是眼看就要开chūn了,朝中免不了又有了议论声:chūn耕不能误,而粮糙也快跟不上了。
就在赵德御迟疑着要不要召回杨家军时,变故横生——党项人不知为何突然放弃进攻陕州,转头全力扑咬东明边境。
骤然被数倍的兵力围拢,杨镇应对起来顿时吃力无比。
西线岌岌可危。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眼见西线战事渐急,一向奉东明为主的大越似乎也觉得时机来了,派出三万兵马叩边。
西南危矣!
战况传到临京,朝堂立刻炸开了锅。打仗耗钱耗粮更耗人丁,东明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才从靖和一役中缓过气来,没谁想再来一次。这种焦躁的qíng绪通过官员带到家中,再传至市井,一时人心惶惶,粮价一升再升,有些粮商已经屯粮不肯卖了。
不过放进了麻袋里,锋利的斧头才能显出锋芒。隐隐被称为“商联”的各大商会在这场风雨中岿然不动,有序地调配着各地的米粮,每日运往送来的货物让不少百姓安心了不少。
心中烦忧无比的赵德御早就一脚踹开撺掇他伐党项的吕会,这时听人提起“商联”,不由想到被自己发放到琼州的妻舅——“商联”背后一直是他在推动。
当初在这种危难的时刻,正是国舅爷助他避开了各方bī迫,稳坐帝位。
如今呢?
第33章
没过多久,国舅爷收到了临京来的谕令,用华丽的辞藻夸他治理有方夸他劳苦功高直把他夸上天,真正有用的其实只是一句话:你有办法吗?
国舅爷说什么也曾跟李伯纪苦学过几年,一手文章也是拿得出手的。他立刻用同样华美的言辞夸官家圣明夸朝廷一心夸得自己都脸红。
当然真正有用的也只有一句话:愿为君分忧。
于是“商联”运转得更快,往来的飞鸽也越来越频繁。国舅爷仍然悠闲地坐镇琼州,打仗他cha不上手,经济方面才是他所擅长的。战事一起,国舅爷就已让“商联”切断与大越、党项间的一切jiāo易,但是暗地里还是会走海路将少量货物走私过去,哄抬物价。造谣生事这种活自然也免不了要让潜伏在周边诸国的细作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