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浮生之倾国_作者:知北游/梦里浮生(182)

  林凤致只能以“无聊”两个字对付他的无耻话语,殷螭偏偏还要再加上几句愈发无耻的:“清和四年你们共退北寇,事后翻脸,你明明救了小袁一命,却在明面上让人当作是你陷害了小袁,这么施恩不望报,何苦呢?我早说过,世上什么事都做得,惟有吃亏的事做不得——为了不让你吃亏,我索xing替你认了,反正你这么爱我,你的好事也可以折算成我的,小袁本来就信任我,又不相信你,说你是他的恩人,没准他这个老实人要糊涂的,我这样一说,岂非皆大欢喜?

  林凤致只能给他八个字的评价:“无耻之尤,莫此为甚!”

  所谓清和四年的事,却是林凤致本来打算用以说服袁百胜的把握——然而,一直以来,乃至眼下,都成为袁百胜怨恨林凤致的根结。

  原来当年废黜殷螭之后,因袁百胜领军攻占安南未还,怕他背反,林凤致与刘秉忠等人使尽手段,终于将袁百胜成功哄回国朝,不曾生变。其后包括林凤致在内的诸人,自然谁也不敢大胆重用袁百胜,于是仍将他打发回原所属浙江军中做守备,继续默默无闻的抵御沿海倭寇——这个局面,也正是孙万年等俞党中人所yù借林凤致之手达到的。

  林凤致倒不想杀袁百胜,毕竟这名将军为人忠厚,军事上亦有大才可用,留着未必不是将来的栋梁,但刘氏一门可不这么着想。清和初年之时,刘氏因扶立幼主的大功,在朝中显赫一时,风头极盛,林凤致虽然借助清议的声誉稍微能制衡几分,平时也不得不让他们一步,公开决不为难,甚至在面qíng上做出亦步亦趋的架势来周旋之。所以当刘秉忠的部下寻着袁百胜的不是,以“贪赃通寇、怨望朝廷”的罪名qiáng加于身,将他提入兵部审问时,林凤致也只好装作十分义愤填膺,乃至自己出面上弹劾书,请皇帝批准大理寺审判袁百胜。

  按林凤致私心的想法,大理寺素以执法公正出名,又兼寺卿汤宾仁管理严格,狱中基本不会出现暗杀加害之事——这是林凤致在妖书一案中的亲身体验,可谓信赖之极——不料世事大有出人意料者,自己当年仅仅是一介文臣,弱质书生,咬牙拼死,尚熬过了大理寺的酷刑,从而获得翻身机会;袁百胜明明是沙场百炼成钢的战将,挨些笞责还不是小菜一碟?他没想到的是,汤宾仁用刑的诀窍就是决不教犯人死亡,用的乃是以痛楚来击溃人的意志这一狠招,熬过这等酷刑的功夫,其实来自坚qiáng的心志而非体魄,林凤致当年那股拼死豪赌的决心,委实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袁百胜在战场上断胳膊断腿都可以不皱眉头,却被这种文火细煎式的痛楚折磨打得溃不成军,居然招供招了一个彻底,有的没的都胡乱认了。汤宾仁还算公道,去除了一些明显诬攀的罪名,最后就定了一个“贪赃”,追赃未完前判处长监,可怜袁百胜家本寒素,哪里还出得所谓赃银,于是自清和二年坐牢一直坐到四年,险些没把天牢的底给坐穿。

  等到清和四年北寇大至,直抵城下,当时城中仅有十万禁军——这还是开在军簿上的,其中老弱病残又不定额——以及太师刘秉忠带领天津卫的三万驻军紧急来援,在京师之东南成犄角相呼应。京城之中无名将可用,登时吓得一团糟,这时林凤致果断做主,以自家满府xing命为担保,将天牢之中的袁百胜释放出来,主持守城。

  那段时期其实颇可算林凤致与袁百胜有jiāoqíng的经历,在敌qíng最紧的时候,林凤致甚至亲临前线激励兵士,吃睡都在城头,同袁百胜颇度过了一阵与子同袍的时光。这些往事倘若放在殷螭嘴里,怕不登时泼上几勺醋,计较林凤致有勾搭男人的嫌疑?但袁百胜出名的忠厚老实,林凤致在清和年间又是持身极正,端肃凛然,两人的jiāo谊,也就决无暧昧可言——所以,当殷螭公然示意袁百胜,让他知道林凤致其实一直跟自己有着欢好之qíng时,袁百胜虽然痛恨林凤致,那一刹那也惊得半晌张开口合不拢来,心里直想:原来人不可貌相,这么正人君子的林大人,居然私下里做如此下贱的勾当!

  林凤致落得最后被袁百胜痛恨的地步,其实也未必不是想做君子的结果——那一次守城,终于退了北寇之后,本该大赏的第一功臣袁百胜,却在胜利后又重新被投入天牢,罪名竟是:“勾结北寇,挟君要上!”

  袁百胜至今也不明白这个罪名怎么被按到了自己头上,然而胡里胡涂又去跟天牢打jiāo道,这个下场却是显然不妙的,而且这一回居然连大理寺也不审讯了,直接jiāo由兵部军法处置,眼看个把月内便是人头落地的下场。袁百胜是下层武将出身,除了跟随殷螭时受重用之外,至今未曾入过朝堂高层,对朝内的局势不甚清楚,唯一认识的当朝重臣,就是那个曾经笑得一脸无害,假装大恩人将自己释放守城的林太傅,并且,这位大人当年也是扳倒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先帝的著名功臣,多半他放自己守城,就是为了利用,用完了就来过桥抽板——好不jian诈狠毒的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