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亭道:“这媚香楼是名jì李香君的故宅,如今也算是名胜古迹了,咱们不妨进去瞧瞧。”张三随他进了朱门,只见院落结构别致,小巧典雅,穿过甬道,是个严整的天井;三进房屋之后的花楼河厅有雕镂jīng细的梁坊。抚栏推窗,整个秦淮河展现面前。但见大小船只灯火齐明,江水辉映,如火龙穿行;岸上,观灯、赏景,人如cháo涌,酒肆茶楼,送客迎客,生意兴隆。从东水关至中华门一带,笙歌不断;歌楼舞榭,骈列两岸,画舫游船,纷集其间,歌声酒器,粉影婵娟。
王金亭诗兴勃发,吟道:“楼船灯火照无眠,闹在秦淮两岸边。多少风流伴粉影,歌飘千里已如烟。”王金亭转过头来问张三:“你知道吴敬梓那首《沁园在》词吗?”他见张三没有回答,随即吟道:“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傲啸;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làng。……”王金亭停止吟词,侧耳细听。只见那细chuī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细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香雾一齐喷出来,和河里的月色烟光汇成一片,望之真如阆苑仙人、瑶宫仙女。
王金亭有些沉醉,问张三:“你知道秦淮八艳都是谁吗?”张三道:“我只知有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王金亭道:“还有柳如是、马湘兰、卞玉京、顾媚和寇白门,当时天下才士都以争识一面为荣。李香君因其身材娇小玲珑,时人称她为‘香扇坠’,郑板桥为她赠诗道:‘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她不畏qiáng权,为人正直,真是难得的女子!”说着,叹惜不已。
------------
云居楼翻掌驱盘龙 秦淮河晒腹笑夫子(2)
------------
张三道:“这河为何叫秦淮河呢?”王金亭道:“秦淮河古名龙藏浦,后又称淮水。相传秦始皇南巡,听说这里有王气,曾经开凿方山,以破王气,‘秦淮’也因此得名。秦淮两岸自古以来是名族朱门的栖身之地,后人所谓‘朱雀桥边野糙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是东晋权贵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南北朝时佛教成风,后人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在秦淮两岸也建有建初寺、道场寺、瓦宫寺和安乐寺等著名梵刹。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秦淮河上点燃水灯以祭陈亡军民,从此秦淮两岸和水面上又增添了灯市和灯船的盛景。”王金亭看着夫子庙前川流不息的人群,感叹地说:“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多爱在秦淮驻足,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唐代诗人杜牧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院花’的诗句;清代文人孔尚任有‘梨花似雪糙如烟,chūn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诗句。”
张三指着夫子庙道:“王先生,我们到那里吃一点江南小吃,饱一饱肚子。”
王金亭点头,二人徐徐来到夫子庙。夫子庙又称孔庙,堪称为‘十里秦淮’的明珠。庙前以秦淮为伴池,筑堤环抱,称为月牙池。河的南岸是一座大影壁,红墙黑瓦,称为孔庙的“万仞宫墙”,是海内最长的影壁。二人走进夫子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这是帝王巡祀孔通过的甬道;走进大成殿,殿内有孔子的牌位。大成殿后的明德堂是举子们金榜题名的地方。夫子庙东边的贡院是考场,有两万多间号舍,中间有一座明远楼,登高可以看到贡院全貌。夫子庙广场上的奎星阁内供奉着神像。王金亭道:“每逢大考之年,这里香尤盛,可是明末清初,这里已成了青楼林立的烟花世界,可那时来赶考的考生,大半是纫绔子弟,考前考后,闲暇之余便在此寻花问柳,夫子庙的威严早已被椒蓝红粉淹没,真成了徒有虚名的至圣先师文宣王。真是‘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水;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二人来到大成殿两侧的东市和西市,这里是石板小路,狭长巷子,两边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二层店铺,一溜排开,门楣上花花绿绿的店匾、市招、彩灯、形形色色,一应俱全。那算卦的、摆摊的、测风水的、卖破烂的、修理雨伞的、卖板鸭的,吆喝声不绝,人来人往,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