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问什么,他就答什么,从来不避讳也不计较。
她选择将男人少时那段不想提及的过往遗忘,哪知男人却很坦然地主动谈及,“…那时候我还年少,收拾起行囊就敢跟着老蒋连夜策马往西去,却将个xing软弱的母亲与年幼稚嫩的幼妹独自抛在那个家里,大祸酿成,我悔不当初。”
行景的神qíng始终淡淡的,她却明白是痛苦教会了他成长。
一开始,或许他们并不是爱,她对他怀抱着好奇与期待,而他对她更多的是要弥补缺憾与担起责任。
可谁说一开始不是爱,之后便没有爱呢?
不是所有的陈酿一开始就有那样的浓香。
责任与爱比起来,有时候责任更重。
行景是武将,是在刀口上舔血讨生活的武将,她适应深闺大宅、看书听风的日子,却对一大群穿着盔甲闹闹嚷嚷地到自家庭院里要嫂子给做大锅饭吃的将士们惊诧得眉毛鼻子都快掉了。
一开始还能轻捻裙裾,在这群冒着臭汗的男人堆里踮起脚尖找空走路,到后来,便渐渐变成看见有将士捧着碗大喇喇地嚼饭吃时,都能撩起袖子中气十足地吼上一句,“吃饭不准出声音!不准掉渣儿!以为内院的女孩儿们打扫时不累吗!”
福建的生活就像它的风又cháo又淡,好奇与期待慢慢变成了尊崇与自豪,可承担责任与弥补缺憾却逐渐成为男人的习惯。
他们住在军营里,来往的都是声音粗犷的男人,就连将领们身边的妻室亦是既能拿针又能扛刀的好手。
她的男人是百里挑一的英雄,她又怎么能拖后腿呢?
管账、礼待下士、既能抹开颜面又能撑得住场,既然轻声细语的闺秀没有办法适应东南那又急又高的海làng,那近墨者黑的辣子总能够与她的英雄并驾齐驱吧?
“我最喜欢听你吼那群兔崽子的声音。”
——这是贺行景说过最动人的qíng话。
有风拂过,不远处已经没有阿秋鬼哭láng嚎的声音了,她似乎在长廊里站得有些久了。
罗氏轻笑着敛头提裙向里走去,心里暗下决心,今儿个男人回来,她一定要对他说——
“我最喜欢你胸膛上的那道刀疤。”
永不磨灭。
深入心扉。
番外|忆来生
“话道,大周定京勋贵士族盂县贺氏,贺太公贺知孝公以谋士随太祖征伐戎马半生,待太祖即位,大封从龙之臣,贺老太公以文臣之左,赐丹书铁券得封临安侯,入阁拜相,履及六部十三省,往来皆名儒,相jiāo非白丁。”
好一个钟鸣鼎食、簪缨权贵之家。
哦,我就看看,这可和我没太大关系。
我姓周,住在慈和宫,吃的是皇粮,使唤的是宫里头的人,所以无论临安侯贺家是平步青云了呢,还是节节败退了呢,着实与我没太大关联。
但是我还是喜欢四处寻mo到久籍古书来瞅上一瞅。
因为我那可怜的娘亲,姓贺。
不仅是贺家人,还是临安侯府的千尊万贵的嫡长女,外祖母去得早,在宫里头长到十六七,便说了个风头正劲的新贵晋王,先是侧妃进门,等生了我那早夭的哥哥后,这才扶了正,可惜晋王妃那个位子还没坐热乎,便撒手归西了。
听人说,我娘亲和贺家一向走得远,到我这辈,自贺老太太过身之后,联系就更少了,只是偶尔有在西北游历的亲舅舅和方家舅公送来的小玩物件儿。
而贺家老宅那一屋子人,我也就只见过几面,只认得出来谁是我外祖公,谁是我那厉害悍气的后外祖母,谁是后祖母生的小舅舅。
这样疏远的关系,你们说,我与他们家还能有什么关联?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再说说我的亲娘。
——好好一个世家贵女,活了一世,活得既惨又苦。
俗话说得好,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话拿来安到我那可怜的亲娘身上倒是很合适。
宫里头慎言谨行,这些话全是我四下打听了好久这才前后联系琢磨全乎了的。
事关母亲的话儿,可不敢求姨婆方太后告诉我——旁人在姨婆跟前一提起母亲的名讳,姨婆一整天便郁郁寡欢下去,见着我时会搂一搂,再叹口气,可一句话也不说。
蒋嬷嬷说姨婆是“既舍不得又心疼又怪罪”,几种qíng绪一相加,倒不明白该说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