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要出城去寺庙里的,如今也不去了。
她是如此,沈老夫人心里也有些难言的感受。
她坐在马车里,看着一行人精彩熠熠的走过,道了一句,“若是,若是——”
若是什么,她就不敢说了,只敢在心里道了一句:若是能认回来,也是她们沈家的女儿。
她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说了。
折乌是不知道这些事情的,她回到了住处,晴云早就等在那里了,周大树今天来报过信,说折乌这两天到。
她给折乌打好了热水,伺候着她脱下衣裳,“刘姑娘几个人,都在隔壁折家蔓姑娘的宅子里,说是等你好了,就过去用膳。”
折乌嗯了声,“秦娘子呢?”
秦娘子在隔壁帮着做事情。晴云:“周大树回太子府里的地里摘菜去了,说是最近菜长的很好,要您亲自尝尝他的厨艺。”
折乌笑了笑,“等到明天,咱们就回太子府去。”
晴云哎了一声,然后伺候着她穿衣服出来。
折乌却有些踟蹰。晴云准备的衣裳都是姑娘家的衣裙,还挺繁琐的。她好久都没穿这种衣裳了。
晴云在外面等了等,小声问:“姑娘,可要奴婢进来伺候?”
折乌连忙道:“不用不用。”
她挑了件简单的,出来随意挽了个发髻。晴云就道:“姑娘看着瘦多了。”
折乌摸了摸脸,“还行吧,其实在兵营里还没在太子府里训练的厉害。”
在太子府里,她是将自己的时间掰的细细碎碎,一点一滴都利用起来了,可在兵营里不一样,训练半天,就要去学兵法和布阵。
所以说,她是敬佩江罕的,同样的兵和地形,江罕用的兵就是比他们好。
折乌感叹了一瞬,便叮嘱晴云,“我先去隔壁,如果有事情,你就来告诉我。”
晴云哎了一声,“能有什么事情。”
但还真有事情。
折乌刚出门,就见门口有个太监模样的老人笑盈盈的看着她。
“是折兵尉吧?”,那老人问。
折乌迟疑的嗯了一声,“你是?”
“奴才是太后宫里伺候的,太后娘娘知道您今日回来,特地叫奴才来接您进宫去说说话。”
折乌第一次,慌张了。她坐上马车,只恨刚刚选一件最繁琐的衣裳,没叫晴云给她梳个最乖巧的头,要是再抹点胭脂就更好了。
而她现在,素面朝天,衣服朴素,心中……沮丧。如此,脑海里只有一个字晃来晃去。
危。这是折乌第二次进宫了。她记得皇上的宫殿在北边, 皇后的宫殿在南边,这回她又记住了太后的宫殿在东边。
北边是朝臣相见的地方,四处都显露着威严, 南边的皇后住处, 倒是稍许带点江南水乡的意味,至于太后娘娘宫里面, 走进去,也说不出到底是奢华还是朴素, 因为第一个念头便是:四处都很静。
她记得太子殿下说过, 太后娘娘喜静。他小时候刚送到太后处的时候, 读书都是压着嗓子的。于是, 她就只能听见自己走路的声音,太监宫女们偶尔穿梭而过, 却都是轻手轻脚,折乌见了, 心里更加紧张起来。
走过长廊,终于见了太后娘娘,她跪下, 老老实实行了个最为端庄的礼仪, 然后在太后一句:抬起头来的话后,才算是身心一松。
太后娘娘看她,她也不着痕迹的看太后娘娘。折乌觉得太后跟她想的不一般,在她的印象里,太后娘娘应该是那种慈和的老太太,但是今日一见,慈和不慈和不知道,却是看起来年纪不大。如果不仔细看, 依稀倒能说是四十多岁的人。
她保养的极好,身上穿的也是显年纪轻的衣裳,头上戴的簪子是金色的,坐在窗边,只一样跟她想像中相同:她跟太子殿下一般,都喜欢冷着脸,行事非常讲究。
天气已经转暖,三月上旬的天也开始微微热起来,折乌今日穿的就不是暖和的衣裳——她还以为要去隔壁吃锅子,到时候吃的身上一热,难脱衣裳。
但如今不知道是太后宫里的“静”引来了冷,还是这宫里种满了竹子的缘故,她突然觉得有些凉。
好在这时候,太后已经算是看“清楚”她了,缓缓的说了一句:“起来吧。”,折乌这才起身,身上的凉意也才散去。
“小姑娘,长的倒是不错。”,太后喝了一口茶,将杯子放下,淡淡的道了句,“转个身让哀家看看。”
折乌就乖乖的转了个身。
然后便见太后娘娘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很好,身段也很好,将来跟小楼生了皇太孙,想来也不会差。”
折乌听见“小楼”二字,刚开始稍许迷茫,然后才反应过来,这是说的太子殿下。她羞涩的红了脸,“是,臣也觉得会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