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赶山记(139)

2025-09-27 评论

  只有盐,没有油,这样烤出的鱼说实话没有什么香味,但还是很快唤醒了只吃了个半饱,就被迫用睡觉来打发时间的赵大赵二。

  “师父,你出去捉鱼了?”

  赵辰生凑过来,用力咽了下口水,看起来完全忘了刚进山洞里的那点争执。

  “怎么不叫我和大哥一起!”

  “不是我,是大个儿它们出去捉的,外面雨停了。”

  霍凌简略说罢,举起插着鱼的树枝看了看,把其中一条分给他俩。

  “烤熟了是烤熟了,味道不保证。”

  “有吃的就很好了,谢谢师父。”

  赵寅生接过,和赵辰生一人一口地分吃。

  吃的时候,两人一直感慨大个儿它们的灵性。

  “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狗?”

  “能做猎狗的都不笨,关键是和主人之间的默契,将来你们训出一只就知道了。”

  漫漫长夜已过去一半,填饱肚子后三人靠回石壁休息,这次睡得更踏实些,天亮后赵辰生用叶子掬了些土坑里的雨水回来,彻底浇灭柴堆的火星。

  出了石洞,没有了暴雨带来的干扰,霍凌打量四周,仔细记下了这个石洞的方位,并在返回的途中,沿路在树干上做了记号。

  由于雨水浇坏了山中现存的灵芝,且上游冲下来的泥土进入山腰的溪水,导致水位暴涨的同时,也让这里的水暂时无法入口。

  霍凌清点出几十朵灵芝,加在一起差不多五斤,带着两个徒弟提前下山。

  三人在两日后的大集上卖光了所有灵芝,这茬灵芝的卖价果然比去年同期里的要高些,最便宜的一斤六钱,中等个头的能卖到一两二钱,最大的二两二钱到二两半不等,全部出手后一共得了五两出头。

  霍凌想到去年最后一批灵芝卖给了廖德海和与他同行的葛易,不知今年他们还会不会出关做生意。

  在家停留三天,霍凌收拾东西离家,准备趁七月到来前再上一次山,并答应颜祺赶在自己生辰前回来。

  七月一到,小哥儿随时可能临盆生产,家中还要忙活秋收,他是万万不可能留在山上的。

  只是秋收过后,本是进山采秋的好时候,今年定然要耽搁,他是不在意,但多少有些对不起赵家两兄弟。

  人家拜师学本事,偏生最要紧的时节里,师父要当爹,分身乏术,顾不上徒弟。

  不过两人已跟着他在山中行走了四个月之久,哪怕他暂时撒手也不至于出事。

  于是这次再见赵寅生和赵辰生,他说出自己想好的办法。

  “七月里灵芝季未过,榛蘑、松蘑也开始冒头,还有其它各种蘑菇,你俩都认识,也知道哪些好吃,哪些值钱,也不是孩子了,不消我多说,此外这次进山,我会教你们如何挖天麻、晒天麻,我不在的时候,会把大个儿留给你们,它最聪明,只要我跟他说清楚,他会知道要听你们的命令。”

  两兄弟听出霍凌的意思,难免有些兴奋,赵寅生确认道:“师父,你的意思是,我们两个可以单独进山赶山了?”

  “只要别逞能,别走出我带你们走过的范围。”

  霍凌点头,给二人吃一颗定心丸。

  “假如孩子出生的早,出了月子后还在八月里,我会带你们进山打松子和挖参,假如到时仍脱不开身,我会让我大哥代替我。他虽然现今不干这行,但赶山的本事不差,每年这个时节,都是我俩结伴进山的。”

  赵家兄弟没有异议,连连点头。

  在村人眼里,霍峰也是半个赶山客,岂会有人质疑他的本事?

  最多比不得霍凌,但绝对比得过除霍凌以外的所有人。

  无非是一年里一半时间种地,一半时间赶山,很多人觉得这样才是聪明的做法,既有田地安身,也能进山中赚口粮。

  有霍峰出面,教两个半生不熟的赶山学徒是一点毛病也没有。

  关键是霍凌竟舍得把大个儿留下,再没有比这个更有用的关照。

  大狗聪慧机敏,不像狗,更像人。

  即使霍凌不在,只余大个儿,他们心里也踏实。

  反过来,兄弟俩坚持要帮霍家秋收,等秋收结束,再结伴进山。

  霍凌没拒绝,一并答应下来。

  五亩麦子地,要想尽快收完肯定是要雇人的,和春耕时一样,无论谁来,都给报酬。

 

 

第105章 霍小七

  收麦之前最怕烂场雨。

  月前的那场大雨, 瓢泼之时惹得众人揪心,好在只下了几个时辰就停了,紧跟着的是连续好几日的大晴天。

  再往后直到割麦之前, 仅仅飘过两场不大不小的短促雷雨。

  沉甸甸的麦穗将半个下山村染作金黄色, 每年到了这时候, 在镇上做工的人纷纷返回,更有那外嫁的姑娘或是哥儿, 带着家里的汉子回来帮忙。

  炊烟袅袅,新麦的香味从各家各户的灶屋里飘出,一年到头,除了腊月忙年时, 就数这段时间屠子的生意最好,人人都舍得割肉吃荤菜, 蒸馒头包饺子,吃足油水, 攒够力气, 收得粮食满仓。

  霍家的五亩麦子地割完,共收了十石粮,而十斤的麦子能磨出八斤粗面或是七斤白面, 足够五个大人吃整整一年,要是家里的人口没这么多,还能有所富余。

  当然, 少不得要从中扣去缴粮税的部分,可与此同时, 家里尚有高粱和苞米各两亩,自年头到年尾,变着花样吃也吃不完。

  麦粒归仓后, 赵寅生和赵辰生带着大个儿进山。

  而霍家屋檐下,种地多年,第一次不用再花买粮钱,反倒还能卖粮换钱的霍峰乐得合不拢嘴,一大清早就抱着小林哥儿满屋子转,扯着嗓子唱不着调的儿歌。

  听得一墙之隔的霍凌直捂耳朵。

  “好好的儿歌,让他一唱,鬼哭狼嚎,林哥儿也是不一般,竟然没被吓哭。”

  颜祺在旁莞尔:“岂止是吓不哭,没听大嫂说么,还能拿来哄林哥儿睡觉,大嫂唱得好听,反而没用,就爱听这不在调上的。”

  霍凌叹口气,“完了,这孩子长大后八成随他爹,是个破啰嗓子。”

  “哪个孩子不随根儿,好的坏的都有,也没法挑。”

  颜祺道:“我就随我爹娘,长得矮了,在老家时还好,到了这处,总教人比下去。”

  “咱俩的孩子矮不了。”

  霍凌道:“你看英子,虽是个姑娘家,小小年纪一双大脚,以后肯定是个高个儿,林哥儿也手长腿长的。我们老霍家,别的长处没有,就是长得高,还有……”

  “还有什么?”

  颜祺多少能猜到霍凌接下来想说什么,但他明知故问。

  “还有长得不丑。”

  霍凌冲他挑下眉毛。

  “我就知道你要说这个。”

  小哥儿笑得停不下,片刻后突然“嘶”了一声,低头看肚子。

  霍凌忙道:“怎么了?要生了?”

  “不是要生了。”

  颜祺犹豫了一下说道。

  他摸了摸肚子,“就是孩子踢了我一下,劲儿还挺大的。”

  他拉过霍凌的手,让对方也摸摸看。

  不过霍凌的手覆上去后,半天没等到第二下,但也并不失望。

  最近已经听好几个过来人说过,孩子月份越大,动得越少,这道理也不难懂,肚子里的地方就那么大,可不是越到后面越翻不动身。

  只要不是长久不动,就没大碍,不必太紧张。

  霍凌松口气,重新坐回去。

  “这事儿上真是说不好,也没个正日子,成天提心吊胆的。”

  但既足月了,还是盼着孩子早点来。

  当晚,叶素萍过来叩响西屋的门,等门打开,她笑着探头进屋,同炕上的颜祺道:“祺哥儿,明日过乞巧,你把你针线筐里的针给我,咱俩多凑几根,我拿着磨亮些,再兑一盆子鸳鸯水,到时对着月亮,咱们也拿彩线穿针投影,应个节景儿。”

  关外不怎么过乞巧,但习俗是在的,要是有闲心,便会像这般,寻七根针、五色线,在七月初七当晚对着月亮比赛穿针,谁穿得最快,便算是乞到了巧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菇菇弗斯 布衣生活 种田文 美食文 甜宠文 赶山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