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赶山记(77)

2025-09-27 评论

  就说他们这次,不也是颜祺第一个发现。

  “瞧一瞧看一看了!刚从白龙山抬下来的四品叶!十年难遇!”

  那招呼生意的赶山客却不是霍凌识得的参把头,而是另一个小眼睛的汉子,口齿伶俐。

  “现下已有老板出价一百二十两,可还有要往上加的?”

  他说罢,又“咣咣”敲两下锣。

  现场人围了好几圈,霍凌带着颜祺往前挤了挤,终究也没挤到最前一排,离那株参尚有些距离。

  他在那之上略过一眼,目光停了停。

  要说他上次见四品叶,还是年幼时,实则记忆已经不算是清晰。

  然而常年在深山往来,成了赶山客后经手过几株灯台子,对参叶参形最是熟悉不过,这可是赶山客的基本功,不会识货,便出不了师。

  眼前这株四品叶,他打眼一看就觉得不太对劲。

  上面的叶子差不太多,但下面的芦头格外细长,芦碗有些浅淡,当中的差别十分细微,若非是足够老辣的赶山客,压根看不出不同。

  就算是霍凌,也没有妄下决断,只是移开视线,往那几个面生的汉子身上,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两下。

  没等他看出什么来,余光就瞄见斜前方有个熟面孔,他示意颜祺也往那处看。

  颜祺道:“那不是廖老板么?瞧着也想出价。”

  廖德海上回说过要收他们的松蘑和榛蘑,今日摆摊出来还没见到人,原是在这里。

  老参难得,如若有靠谱的门路,一株一二百两的老参送去关内达官贵人面前,再翻一番甚至两番皆是有可能的,实在是油水太足,想必只要不是囊中羞涩的,都会出价争上一争。

  廖德海和同行人站在一起,激烈地说着什么,并未爽快开口加价,估计也是银钱不太趁手。

  毕竟他们出关有日子了,为了进货,手里为着进货备的本钱该是花的七七八八,还得留出回程的盘缠。

  眼看廖德海似乎被另一人说服,霍凌携颜祺穿过人群,到了面前,打了个招呼。

  “廖老板。”

  廖德海见是他俩,含笑回应,“你们也来瞧这株老参?”

  又介绍自己身边的另一行商,姓葛名易。

  “我那边抬了株灯台子下山,不料没什么人光顾,一打听,原是这头出了四品叶,想着我夫郎还没见过,带他来瞧一眼。”

  葛易性子急些,见廖德海和霍凌说起闲话,忙道:“咱们再不出价,怕是要被人抢先了。”

  廖德海咂咂嘴,“你可想好了,这一百多两出去,咱们手里的盘缠都撑不到半路。”

  “这有何难,路上找地方出点货就是,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葛易兴起道:“老廖,这可是四品叶!咱们要真能带入了关,可就发达了!”

  廖德海也知这道理,要不是银钱不凑手,他也不会犹豫至此。

  只是他做事素来保守为上,从不做摸高逞强,这回买下这株参,就算是冲动出格。

  可话又说回来,谁又和银子有仇呢。

  霍凌见他俩说话也不避着自己,便也听了几耳朵,眼看葛易已然上了头,廖德海倒还能听劝,他开口道:“廖老板,不知能否借一步说话?”

  葛易道:“非是我不讲道理,只是这会儿……”

  霍凌见葛易发话,主动道:“葛老板莫急,我要说的事,也与那老参有关。”

  他们这番话是压着嗓子说的,离得近的人难免也能听到,但都是些外行,并不通晓深意。

  廖德海却素知霍凌为人,见他如此,心头蹦了两下,疑心事有蹊跷。

  他按下葛易,跟着霍凌到一旁僻静处。

  霍凌没绕弯子,开门见山。

  “廖老板,那株老参买不得,真遇上识货的,怕是要赔个血本无归。”

 

 

第60章 避骗局

  廖德海悚然一惊, 脑筋飞转。

  “莫非……那是园参?可是不像啊。”

  他反复回想那株参的模样,断定道:“我和老葛两人,这点眼力还是有的, 不至于分不出园参和野参。”

  园参顾名思义, 就是菜园子里长出的参, 早就有人发现,瓜果蔬菜能种, 野草野花挪个地方也能活,甚至砍一节木头桩子回家都有可能长出蘑菇,没道理有了参籽却种不出人参。

  所以多年前县内就有人以种园参为业,这是因为白龙山的参只认这一方水土, 像种菜种粮那样打虫施肥,据说长得飞快, 三年左右就能长成野外二三十年的体格,五年以上就算是园参里的老参了。

  只是看起来短胖光滑, 与野参相距甚远, 药效也远不如野生的山参。

  药铺之中,参分三等,最次是党参, 其上是园参,能在药方子里用得起真正野参的少之又少,要么是富户人家私藏, 要么是普通人家为了救命,砸锅卖铁用一株入药。

  因而园参也是有销路的。

  霍凌指出那参有问题, 廖德海第一反应就是有人用园参冒充野参。

  但如他所言,这二者相差颇远,在场众人, 除非是真正的外行,不然哪有那么好骗。

  霍凌浅浅摇头,“若是园参,这局未免做得太明显,我估摸着……那多半是株秧参。”

  廖德海愈发正色起来,颜祺在旁面露疑惑。

  这些事霍凌从前没有跟他讲过,就连他也是头一回听说。

  但因霍凌在和廖德海说正事,他不好插嘴相询。

  不过很快霍凌就转头看他,解释道:“园参和秧参都是种植参,只是前者种在田地里,后者和野参一样长在山里。”

  这下颜祺更搞不懂了。

  “既然长在山里,那不一样都是野参?”

  霍凌仍是摇头。

  “还是不一样的,野参长在何处全凭天意,秧参则是在山里找一片风水宝地撒参籽,人也会定期去巡看,在附近设驱赶野兽的陷阱,秧参长成的速度比园参慢,但比起野参要快许多,大概约十年就能长成‘灯台子’那么粗了。”

  颜祺微微张嘴,惊讶道:“那岂不是说,这般种的参要等十年才能收获,那这……”

  他想说,这生意听起来实在不好做。

  试问人一辈子有几个十年,单去等这参在山中长成,期间说不准还有种种意外。

  首先一条,就是无法保证播种的参籽都能成活,要是山参那么容易就能生根发芽,那白龙山里的参早就连成片了。

  凡是头回听说这件事的人,都会生出这等不解,廖德海道:“所以没有人专做这营生的,十年一收,一不小心就要从老子等到儿子辈,这秧参实则都是关外几家采办药材的皇商在种,祖辈相传,他们包下私山,雇佣参农,在白龙山种秧参,是为了供给皇家。”

  一年内需贡给皇室和供下面层层官员盘剥的山参足有数百斤,便是派上千八百个赶山客,把白龙山掘地三尺也凑不出。

  因此种秧参上贡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相比之下,秧参与野参在药效上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自然,价格差距还是有的,比如二十年的秧参看起来已和四品叶差不多,但市价有个五十两就算是到头了,只要不是重症吊命,寻常滋补和用来入药已是足够。

  “我想着,那几人该是不知通过什么门路,从皇商私山中运出了到年份的秧参,来此处浑水摸鱼。”

  霍凌提醒廖德海道:“我听闻年年都有贡参流入民间,这生意虽有风险,也不是不能做,但拿秧参冒充野参,分明就是为了骗财。”

  廖德海信得过霍凌的眼力,再者说,霍凌也没有什么理由在此事上诓骗他。

  人家手里确是有株“灯台子”不假,可那也是不愁卖的。

  他当下忿然道:“我这就去和老葛通个气,那老小子已是昏头了!”

  廖德海匆匆去寻葛易,霍凌暂没有继续跟上去,颜祺站在他一侧,小声道:“咱们要是来晚一步,廖老板是不是就要被骗了?”

  霍凌颔首。

  “估计是。”

  他扫过周遭围观的人群,发现里面还夹杂着几个起哄的人,嗓门格外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菇菇弗斯 布衣生活 种田文 美食文 甜宠文 赶山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