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帝当朝钦点了成国公和丁兴将军,随驾出征。
比起多年前,曾助他谋乱篡位的那个皇弟,东明帝对如今的成国公并不信任。他之所以钦点了成国公随军出征,其实是害怕他留在京城,与孙丞相一起联合远在青州的朱沐祥,三人为伍生出祸乱。
东明帝交代好朝中事宜之后,又命令皇长子朱沐峰监国,孙丞相辅政。
朱沐峰一向勤问政事、宽容待人,在朝中从不结党营私,这些东明帝心里都清楚。只是作为一介君王,东明帝玩弄权术多年,他早已经惯用了制衡之法,是绝对不会就这样放心地,将政权都交放到朱沐峰手上的;虽然,如今二儿子远在青州,不能分了朱沐峰监国的权柄,与之分庭抗礼,但是留下一个孙丞相,也足以防止朱沐峰在监国期间借此坐大。
第二日,都城外。十万大军整齐待命。
东明帝一身戎装,点兵出发。
朱沐峰率领文武百官,俯首相送。
出征的队伍,浩浩荡荡,沿着前进的路途,蜿蜒远行。
朱沐峰眼见着,紧随在父皇身后的成国公和丁兴将军,他二人的身形越来越小,直到在视线里变成了两个小小的黑点,这才转身回城。
不知又行了多远,十万大军再回首时,已经看不见了京都的城门。
他们已经置身他乡,不久之后,可能还会站到异国的疆土之上,或失败地精神颓丧,或胜利地摇旗呐喊;不过,无论是精神颓丧还是摇旗呐喊,他们身边行伍间的许多兄弟,是注定不可能再重回脚下的这片土地。此一别,将是他们与家乡和至亲的永别!
大军又行至一个岔道口处。东明帝命令成国公和丁兴将军,带领这十万大军先行赶往达旦战场,声称自己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亲征之前必须要办,事了之后他会尽快追上队伍与大军会合。
是的,东明帝并没有直奔达旦战场。他带着李公公沿着另一个岔道绕了个弯儿,星夜不歇、马不停蹄地赶往离此处不远的青州——他要再去看一眼朱沐祥,给他心爱的儿子一个可能翻身的机会。
已近花甲的东明帝,这一生曾经四次远征达旦,再加上这回就已经是第五次。说来奇怪,却不知为何,这次出征他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萦绕心头,许是他真的老了吧。
临去达旦战场之前,东明帝定要再看一眼自己的二儿子。他想着,如果朱沐祥表现良好,只要能把青州治理得还可以,就带着他一道上战场;以朱沐祥往日出征的经验和身手,何愁没有功勋?到时候,便可以借机嘉奖免了二儿子的责罚,随便加封个亲王,就可以让朱沐祥重返京城。
青州城内。朱沐祥接到成国公的密报,得知父皇正快马加鞭地向封地赶来,他立即命元顺伺候沐浴更衣,并且召集手下的地方官员开办紧急会议。
朱沐祥命令手下的官吏们,要竭尽所能地假装穷苦。各个州府郡县的官员们,经过私下的商议,回到家中,皆令夫人将官袍故意剪坏,不约而同地换上了打着补丁的朝服。
朱沐祥又命令岱王妃收起平日里佩戴的钗环首饰,穿着朴实无华,素妆待命。
一切刚刚准备就绪,东明帝就带着李公公驾临了岱王府。
朱沐祥率领岱王妃与府中众人,叩拜迎接。一应礼仪过后,东明帝询问了朱沐祥在封地的近况,朱沐祥假装日子过得凄凉,苦苦哀求东明帝,求父皇原谅他昔日毒害小世子的过错,赦免罪责允他回京。
东明帝被朱沐祥惹得心生怜爱,决定召见青州各个郡县的大小官员,如果情况属实,他便带着心爱的二儿子一起奔赴战场,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青州的各级官员听说皇上召见,个个都紧张的不得了。他们无数次地细细整理衣冠,希望能在皇上面前留得一个好的印象;但是每当他们低头看看身上被夫人剪破了的朝服,都只能无奈惋惜地轻叹。
他们为官多年,几乎无一朝不期盼能够得见皇上真容;像这样能够跟皇上一起论政谈天的千古良机,更是求之不得。为了换得这样一个机会,他们甚至不惜倾尽所有;却没想到这一日能得梦想成真,竟然是在如此狼狈的情形之下。
起初,东明帝乍一看见这些官员们朝服上的补丁,也差点儿被表象迷惑,大吃一惊;但是,精明的帝王稍加留心仔细观察之后,很快就发现了破绽。这些官员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红光满面,根本没有一丁点儿受过苦苛的样子;他们身上穿着的朝服,虽然落了补丁,却也都是光泽如新,而且那些缝在衣服显眼处的补丁,也都不是什么粗麻布头,有的甚至还使用了上好的丝绸:可见,这些青州的地方官员,日子过得并不穷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