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日子真是舒爽啊。
“娘,这院子里的是啥树啊,树上结的果实能吃么?”
“你说院子里的两棵树啊,那是你太爷爷,走江湖的时候,从别处带来的,那时候你太奶奶怀着身子就想吃个酸的味,你太爷爷记在了心里头,带过来的时候还是小树苗子,这都多少年下来了,这树啊长的越来越大,果子结得也越来越多了,现在乡里乡亲的,谁家要是怀个孩子想要吃这酸果子,都会来这要上一些。”
“那娘我们是不是可以摘酸果子卖去。”
“这东西平日里谁也不吃这个,太酸了,拿出去卖一天能卖几个出去,何况大家都是乡邻,一直以来都没要过人钱啊。”
温氏把烧好的鱼放到树底下的石桌上,又端来了两碗黑面皮汤叫何盈道:“闺女,过来吃饭了!”
满满的一大盆的鱼,就着黑面皮汤陶盈吃得那是个香甜。
“明天赶集,娘给你买点肥肉,靠点油兹拉给你吃。”
这边的集市是七天一次,平时街上人不多,到集日那天,十里八乡的人都赶到镇上卖点、买点啥,那叫一个热闹。
“娘,我们明天也摘点酸果子去卖,集上人多说不准也有人要买呢。”
“行,娘听你的,咱们去试试也成。”
陶盈喝了口鱼汤,猛然想到:“前世里妈妈总喜欢烧鱼的时候放点柠檬,鱼里总有一股柠檬特有的清香,这边的酸果是不是也可以用来烧鱼呢!”
想到这,陶盈不禁激动起来,赶紧问温氏道:“娘!家里头剩下的那条鱼能不能放明天给我来烧?我想到一个把鱼烧更好吃的方法了,你能让我试试么?”
温氏情不自禁笑道:“我家盈儿这么能干,那行明天你告诉娘怎么烧,娘来给你做。”
第5章 去赶集
天刚放亮,温氏就喊了陶盈利索的洗了脸,漱了口,喝了碗黑面皮汤,提了个背篓,锁上门,牵了陶盈的手就出了门,往集市上赶去。
集市离陶家村不算远,约莫着三四里地,娘俩走得也不快,没一小会就看到了城门。
陶盈抬头看着,城门不高,门头上用楷书写着“清泉镇”,城门两边各有一个城门吏在维持秩序,老板姓有挑筐的、背娃的、提着小竹萝子的,正都排成两排依序的往城里进。
陶盈跟温氏也随着众人进了城门,一进门里就感觉人声鼎沸,有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熟人打招呼声、小孩子的玩闹声,处处都洋溢着太平盛世的气氛。
温氏牵着陶盈左拐右拐,进了一条离主街不算远的小巷子,来到一个门脸前,门脸上挂着大大的几个字“花娘子绣庄”,进了门里看到柜台高教椅上坐着一个四十左右,穿着蓝底百花纹棉布衫的女子,估计这个就是花娘子了。
“温娘子,好久不见,上次你交的绣品真不错,一眼就被大户人家看上买走了,还问我有没有了呢,你老长时间没来,我正打算去你家寻你,没成想你当家出了事,只得作罢。”花娘子看见进门的温氏热情的道。
“这次你可一定要带几幅回去,这十里八乡你温娘子的手巧可是出了名的呐。”
温氏的绣技是8岁上头跟太奶奶学的。
太奶奶在陶家村也是说得上话的长辈,年轻的时候在大户人家里头伺候过人嫡小姐,后来被府上从宫里出来的绣花师傅看上了,传了她这门手艺。
温氏刚到陶家的时候,太奶奶怜她从小离家,又看温氏勤巧就手把手的教会了她。
太奶奶在的时候,温氏偶尔从花娘子这边,拿些小绣活,赚点银子补贴家用。
可惜陶盈奶奶是个会抓活的。
白天,温氏得跟着大家去地里忙活,还得伺候那一大家子吃饭,也只有晚上有时间绣点。
陶盈爹心疼温氏,就不肯让她常绣。
后来太奶奶死了,家里就陶盈奶奶当家。
内宅少了个为她说话的人,陶盈奶奶跟大伯母索性把家里活计一股脑的都交给了温氏。
盛氏也不知道温氏绣技这么好,要是知道温氏把太奶奶的手艺学了个十足十,当初分家的时候,说不定也不会当温氏母女是个累赘,好歹也要奴役个够本。
“花老板,这次要劳烦你,我们刚分家出来,家里缺开销银子,这次我想试试大副样的,你看有没有?”
“有!你要绣肯定有,刚好前两天城里钱家送来一副屏风,说是要找好绣娘,绣好了得往京城里送,我刚愁着呢,你来了可真解我这燃眉之急。”花娘子连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