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复?不过该说什么说什么罢了。我到这里,原本就是避开——”
“可如今避无可避!”邬佑斩钉截铁地打断。鄂岱与他对视,默思半晌,叹道:“避不开,能如何?我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荣华富贵也可谓已极,不求什么。唯忠心报答皇上,太子今在,我当保太子;若太子有事,我也以皇上之意为意!”
邬佑点头道:“如此甚好。大人不愧是国家栋梁,真真是老成谋国啊!”
鄂岱摆摆手,复又忧思道:“依如今形势看,皇上迟早要我回京,到时……须得谋一个进退之计。先生,依你看,若非不得已,四阿哥和八阿哥……”说着压低了声音,下面的话却不说出,拿眼瞟着邬佑。
邬佑却不说话,径自踱到书案前,提笔便写,须臾,掷笔,微笑看着鄂岱。鄂岱走近一看,文字隽秀,虽然有些挺拔之风,却也微带了脂粉气。便看了邬佑一眼,见他生得如玉团一般,若不是那撇胡子,真要把他当个女子了。邬佑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咳了一声,道:“书生字丑,入不得眼吧?”鄂岱察觉自己失态,忙道:“哪里!哪里!”一面看他写的什么:
“水惟善下能成海
山不争高自极天”
看毕一思索,不由拊掌赞道:“妙!大妙!八爷温润体下,然心机细密,无孔不入,当为‘水’耶!四阿哥深藏不露,宠辱不惊,任它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好一个山不争高!”一面赞叹一面更是敬佩:“邬先生身在朝堂之外却对朝堂之事洞若观火,所谓不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也不过如此也!”
邬佑忙拱手道:“书生不过微有小才,实在是大人谬赞了!”
鄂岱放下那副对联,又叹道:“八阿哥与四阿哥一刚一柔,若能手足沆瀣一气,实在是我大清之福,万民之幸啊!当今太子若能居中两面利用,实在是大妙之事,可惜太子却……”说着摇摇头,甚觉惋惜。邬佑也在沉思:“倘若太子贤能,储君之位稳如泰山,其它阿哥又怎会有称雄之心呢?那时不说八爷,四爷,还有十三爷,十四爷,甚至三爷、五爷,哪一个不是人中之龙,栋梁之才?如果同心协力一朝为臣,那又不知道是怎样的局面呢!可惜,天不从人愿罢了,要想他们兄弟和睦到底,除非康熙退回三十年,重新培养他的太子罢!就算那样,也未必……”
“先生!”邬佑从沉思中醒来,“哦,大人的话,让书生走神了,惭愧!”
“我看先生也是忧国忧民之人啊!如此大才,怎么没有为国效力呢?莫非科场不如意?”
“呃……人各有自,邬某实有难言之隐,还望大人体谅!”邬佑避开了鄂岱的眼睛。
“既然这样,也不勉强先生了。只是目前之事,还得先生教我!”说着对着邬佑一揖。
“大人不可这样。邬某受不起。”邬佑忙还了一揖,“大人不必担心,此事邬佑早有计较。大人只须如此行事……”
西宁城乃大清西北边境重镇,正是与沙皇俄国、西蒙古和西藏相邻。因此地方虽然不大,却实在为大清掌握邻居动向的重要门户。近几个月来,西蒙古的阿拉布坦部落和西藏的摩擦加剧,时起干戈。阿拉布坦不敢正面惹大清,但是由于与西藏动武,却使阿拉布坦部落向南推进,离西宁日近,因此便免不了偶尔有小股骑兵前来滋扰,打劫民舍之事。可是这些骑兵并非正规作战,来去如风,骑在马上是战士,下得马来变牧民。他们游牧为生,并不定居,因此想要主动出击剿灭,却难以把握其行踪。再者如果贸然大举出兵,势必成为两国交兵的导火线,也会给虎视耽耽的沙俄以可趁之机,故鄂岱也不敢贸然出击,只下令加固城防,严密巡逻。可是骑兵的游击仍然叫人防不胜防。而朝廷中那些素来对佟家眼红之人,或暗中受命于谁想要掀起波澜的一干人,却丝毫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因此,西北只要有些微动静,朝廷之上立马就有大反映。康熙皇帝是谨慎之人,对于用兵更是小心慎微,便暗派了十四阿哥前来查明真相。
十四阿哥今年十七岁,自小武艺超群,谙熟兵法,在众阿哥中也深受康熙器重。他虽然跟四阿哥胤禛一母同胞,却和八阿哥甚为亲厚。此次前来,他果真会遵照父皇的命令,老老实实上报西宁的情况吗?或者他会按照临行前八哥的吩咐,为八爷党一举夺下这西北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