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上是白茫茫一片,一脚踩下去,数寸深的脚印。远处一线浅翠泛红的松柏,割裂了青白的天和灰白的河水。皇帝亲自撑着一把牙huáng色绘竹枝油纸伞,与我并肩沿着弥河东岸缓缓向南而行。不一时,雪花在伞上落了厚厚一层,遮挡了半透的天光。他右手一抖,雪花顺纹理滑落,都落在我的肩头和我低垂的风帽中。
皇帝的面色倏然一亮:“你辞官也就罢了,怎么还赌气一直不回京城?寿阳出生、满月、周岁,你都不在,你可知道,玉枢一直盼着你回去。”
我小心翼翼地探着雪下的石块,叹息道:“微臣是罪人,离京之时,就想着要在此终老。微臣怎敢与陛下赌气?”
皇帝走到河边,河水拍着他厚重的靴底,鞋尖顿时湿了。他转身笑道:“这里只有你我二人,对面无君臣,官腔听得多了,今日说些别的吧。”
其实他不懂,能与他并肩在这茫茫天地之间漫步一段,已胜过千言万语。对岸被冰雪覆盖的村落,升起笔直的烟,隐约有红衣绿裳的小儿在奔跑,欢声清亮,“微臣的日子过得琐碎无聊,实在也没什么可说的。”
皇帝笑道:“‘琐碎无聊’?这样才好。”
我笑道:“此话怎讲?”
皇帝叹道:“朕便是‘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173]。”
“守形而忘身”?极西之经典上写道:“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他现在就慨叹自己的生命快到尽头了么?母子冷漠,兄弟反目,父子猜忌,夫妻怨偶,爱人远逝,他自己也病重垂危。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也难怪会在一个帝王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笑道:“陛下已一统天下,封禅泰山,是与唐太宗一样的明君,竟还有不足之处么?”忽然心中一动,曾几何时,我曾问自己:本朝的太宗,又在何处?
原来竟在此处。
皇帝低头笑笑,只望着河心叹气:“朕在西北大病一场,随军的太医非要朕回京休养。朕当时觉得自己就快死了,一时万念俱灰,糊里糊涂地执意班师回京。有时想一想,这家国天下,黎黎兆庶,又与朕何gān?朕贵为至尊,却也无力留住自己的xing命。”
我掩口一笑。他问道:“你笑什么?”
我笑道:“一日在榻上,怎么胡思乱想都无妨,一旦好转,依旧还是回去做一位明君。”
皇帝笑道:“很可怜吧?”
我俯身自冰凉的水中拾起一块小石头,远远抛了出去,笑道:“有人说,齐桓公是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谓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174]但陛下不同,陛下将家国天下、民生福祉放在心中,自律甚至于自苦。所谓‘涓涓源水,不雝不塞’[175],如此才能主明臣直,天下大治。‘君之化下,如风偃糙’[176],这做风的要自己chuī起来,难免是累一些了。”
皇帝笑道:“都说对面无君臣,说起话来,还是像个夫子。”
我欠身道:“微臣惯了,陛下恕罪。”
皇帝续道:“当时朕下令,谏者杀无赦。弘阳郡王跪在帐外,苦苦哀求不要班师。朕当时病得昏头昏脑,怀疑他要等朕病死在军中,他好即位,或者待朕回京,他好独自统领三军。为此,朕狠狠赏了他一顿军棍。”我明知高曜无恙,仍不禁屏息凝视,他笑笑,“幸而行刑的军士不过装个样子,否则朕要后悔终生了。”
皇帝重病,怀疑高曜有阵前即位的野心。既动了刑,既是“杀无赦”,又怎会下旨只赏一顿军棍?分明是九死一生,他却说得轻描淡写。我心头一颤,不禁酸鼻。只听他接着道:“朕的身子不行了,也该立太子了。你说,该立谁?”
有高曜咨询在先,皇帝的这一问似是顺理成章。我笑道:“陛下在问微臣么?”
皇帝道:“不错。朕在问你。”
我于袖中攥紧了双拳,淡淡一笑:“自然是弘阳郡王殿下。”
皇帝道:“为何?”
我答道:“弘阳郡王最为年长,仁孝睿智之名远播八方,又有抚军之功。诸皇子之中,谁能比得?”
皇帝道:“你倒不想晅儿做太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