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抬眼向窗外一瞥,天刚蒙蒙亮,朝阳尚未升起,四下寒意弥漫,时间却不等人。我立时起身,待诺敏收拾妥当,外面也备好车驾,便道:“走罢。”
今日是正月初一,也即元正佳节,朝廷照例要举行元正受朝仪式。届时,诸王勋贵和文武百官都要在大明殿上向皇帝行贺献礼。我乘着车驾,从玉德殿一路南下,待到崇文门时,早有文武百官在此等候。百官前面,便是同样恭候圣驾的后妃皇子。
我下了车,从人群一侧穿过,寻到了站在前方的真金夫妇,欣然向他们见礼贺喜。真金和阔阔真亦笑着还礼,眉目间尽是喜气。真金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关切地问道:“今日天寒,可冷不冷?”
我身披狐裘,里面是浑金搭子袍服。蒙古人尚白,原在草原时,节日礼服都偏好白色。而今入主中原,在汉儒的建议下,忽必烈采纳了中原王朝的舆服制度。每逢朝会,不仅自己身着冕服,百官也要穿公服迎拜行礼。今日元正朝会,亦是如此。展眼一望,崇天门下冠盖如云,高官显宦衣紫服朱,腰衔金玉带,脚踏高腰靴,好一番雍容气度。
再看看真金,他一身太子冠服,着玄衣,系革带,戴九旒衮冕,举止庄重,贵气盈然,俨然一个温文雅致的汉家储君。
这样的储君,能否顺利继承大统,登极御宇?若果真如此,纵然眼下阿合马横行无忌,为祸朝堂,待真金即位,也终有匡正除恶,拨乱反正的那一天。
心思兜转了许久,我才回神,低眸一笑,回道:“不冷的,有劳哥哥挂心了。”
“且捱过这一会儿,受朝仪式结束就好了。”真金温声道,话语带着温热,让我心头生暖。
不多时,前方忽然鼓乐齐鸣,却是仪仗队导引着皇帝车驾款款而来。车驾驶过崇天门,待到了大明门前,侍从扶着皇帝皇后下了车,帝后自大明门直入殿中,在御榻上坐定。而后司辰郎高声报时,宣布元正朝会开始。殿前侍卫分两班入殿,自殿外就能听到侍卫们山呼万岁,不用去看,我便能想象出那舞蹈叩拜的场景。
侍卫行礼后分列在大殿两侧,随即诸王妃子入殿进献贺礼。我亦备好礼物贺表,依礼行贺后,便随真金坐在皇帝下首的座位上。
久久等候的文武百官此刻才被允准入内,在侍卫官的导引下,分别从日精、月华两门入大明殿,待两班官员齐聚殿中,又是山呼万岁,舞蹈扬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
百官礼毕,便是中书省丞相向皇帝敬酒。元正受朝仪式已举办多年,安童身为首相,对流程自是熟稔。礼官唱奏后,他便出列,先向帝后一揖,而后提步上前,此时已有答剌赤在一旁奉酒。安童取过酒案上的高足金杯,双手敬与皇帝:
“臣谨代文武百官向皇上、皇后行贺献礼。这第一杯酒,敬祝皇上、皇后新春如意,百福骈降。”
“过去一年里,朝中诸事,有劳爱卿了。”皇帝微微一笑,慰勉了一句,接过酒饮下。
一杯饮罢,答剌赤又将酒杯斟满。安童取过酒杯,再度奉上:“第二杯酒,愿我大朝功业昌隆,攘平八方。”
忽必烈闻言一时出神,怔忪片刻,旋即笑开:“此言甚合朕心!”接过酒杯又是一饮而尽。安童见皇帝开怀,亦是弛然一笑,“陛下运筹帷幄,谋划有方,前方又有伯颜、阿朮尽忠效力,克定南朝,混一宇内,正在今朝。”
这话说得恰逢其时,也说到皇帝心坎里,忽必烈闻言,更是龙心大悦,笑道:“元正丞相需三进酒,还有一杯。”
这次安童亲自斟酒,而后从容奉给皇帝:“这第三杯酒,臣谨祝国朝物阜民丰,国祚绵长。”
皇帝听了,眼里笑意更深,将酒水饮下后,起身高声道:“今日借丞相吉言,朕欲成不世之功,还望众卿尽心竭力,以报国朝。圣主成吉思汗在上,朕必继承祖宗遗志,攻克南家思。天佑蒙古,天佑大元!”
“天佑大元!”“天佑大元!”皇帝出言号召,群臣立时响应,殿中欢声如雷,更烘出节日的喜气,也为未来的战事增添了希望。在喧嚣的欢声中,礼官又高声唱奏:“宣地方官员和外国番使入殿朝贺!”
随着礼官一一唱名,诸路官员,诸部那颜和外国番使先后向皇帝行贺献礼,礼毕便由怯薛官引到指定座位。蒙古诸部、番邦小国的使节济济一堂,大明殿里宾朋满座。忽必烈看着殿中人群黑压压一片,却也不觉烦累,饶有耐心地接受官员使节们的祝贺。可纵然如此,他仍有几分失落,眼角的笑意淡去时,眼纹里便显出几分黯然。若是西北三汗国、日本都能派遣使节入觐,那才是真正的君临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