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光的请求,立刻得到了李林甫的大力支持。
李林甫立刻求见皇帝,力陈利害:
“陛下,洮州,西控诸蕃,东屏两郡(天水、陇西),南俯松叠,北蔽河湟,西南之要害也。洮州稳,则关陇稳,关陇稳则天下稳。”
而石堡城,正好是洮州这块战略要地上的关键!
不得不说,这几句真的是说到了李隆基的心坎尖上了。李隆基更加坚定了要夺回石堡城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忠嗣不大情愿的消息传来,本来就对他心存不满的李隆基会怎么想,又会采取怎样的手段,可想而知。
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发现了端倪,急忙求见王忠嗣。
王忠嗣十分惊讶。
他这是时候特意求见是什么意思?
怎奈李光弼十分坚持,王忠嗣不得不见。
李光弼就道:“虽然说,大夫以士卒为己心,但是同意董将军的请战是陛下的意思,而陛下又给将军下了诏令,将军又为何如此?这不是耽误耽误董将军的谋略吗?大夫作为主将率领数万兵出战,却不悬以重赏,这怎么能鼓起三军的勇气?大夫财帛装满库房,何必可惜以万段的奖赏来堵住谗言之口呢?这次战斗若不能取胜,末将担心,朝廷将归罪于大夫啊。”
王忠嗣答道:“李将军,我决计已定。想我王忠嗣,平生的初愿,难道是追求显达?如今力争一城,得到了它未能遏制敌人,没有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忠嗣怎么能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就是陛下责问下来,我也不过是失去金吾羽林将军这个官职回朝做侍卫而已。我心意已决,您不必再劝了。不过,无论如何,还是谢谢您,谢谢您对我的爱护。”
李光弼无奈,只能退下。
他佩服王忠嗣的为人,不忍他因此而被问罪,可是王忠嗣如此,他也没有办法。
果然,董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就上奏说是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
一直关注此事的李林甫立刻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忠嗣曾经说过“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李隆基果然大怒,临阵换将,以王忠嗣的部将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急召王忠嗣入朝。可以说,王忠嗣几乎是才踏入长安地界就被拿下,交给了三司审讯。
如果不是哥舒翰最后获得了胜利,得到了李隆基的宠爱,又上奏说王忠嗣冤枉,言辞恳切不说,还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王忠嗣赎罪。
李隆基怒气才稍稍消释。
高力士其实早就知道,李林甫要王忠嗣的命,只是之前时机未到,他除了偷偷暗中照顾,不让人对王忠嗣严刑拷打,其余的也只能忍耐。如今可算是抓住了机会,在李隆基决定要贬王忠嗣为汉阳太守的时候,他就提出,让王忠嗣去李嫣那里。
这是他第二次在李隆基跟前提起此事了。
李隆基皱着眉头,道:“高力士啊,这是你第二次跟朕说起此事了。上次,朕还以为,是戏言呢!”
高力士就陪着笑,道:“陛下,没办法,谁让他姓王,当年又是荣养在宫里的呢。天下王姓是一家,就是不看从小到大的情分上,看在当年王庶人的面子上,公主殿下也不能不求情呢?而且,以臣之见,公主殿下手里缺人,这也是事实。”
李隆基皱着眉头,想了想,道:“你说,阿嫣这丫头跟老三的关系如何?”
“若是陛下说的是当年,那臣只能说平平。公主殿下跟废太子关系甚好,跟庆王殿下的关系也不错。就是跟如今的这位三殿下的关系平平。”
“哦?这是何故?”
“大约是当年贞献皇后在的时候,庆王殿下和废太子都暗中照应过公主殿下,还送过米炭帮助公主殿下安生,而太子殿下却不曾做过什么吧。”
“韦氏也没有表示?”
韦氏就是当初李亨的王妃。
“这个老三!罢了,既然如此,就让王忠嗣出任朔方兵马使,往阿嫣手下效力吧。”
李隆基的算盘打得好,王忠嗣既然是太子李亨的人,而李亨跟李嫣的关系又不怎么样,让王忠嗣去了朔方,正好跟李嫣互相牵制。
可是,他哪里想到,李嫣得到消息之后,竟然专程到了新博望城迎接远道而来的王忠嗣。
一声余韵缭绕的“阿训”,别说名义上是王忠嗣的随从,实际上却是他的看守的那几个金吾卫将士惊呆了,就连王忠嗣本人也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