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猫家穿越记事本三国篇之书院青葱_作者:decelle(102)

2018-03-09 decelle

  除了历来的新仇旧恨之外,荀彧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曹操想要和北方的袁绍相抗衡的话,就必须首先解决掉近在咫尺的吕布,否则他一旦北伐被吕布吵了老窝,那乐子就大了。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趁着袁绍与幽州的公孙瓒相持不下的时候,硬是在不适合出兵的冬天来了这么一场战斗。《司马法》说,冬夏不兴师,说的正是夏天容易传染疾病,而冬天相应的后勤压力变大,都不是适合行军打仗的季节。而在这样一场战斗中取得胜利,就是他们这些随军谋士的职责了。

  荀攸看着从管粮秣的小吏那里报告的数据,眉毛立刻打了一个死结,攻城略池,本来就要求数倍与守城方的兵力,一个多月下来,就算再怎么不同算术,也知道这粮草的消耗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加上运输路上的损耗。“再不快点解决的话,回去非得被文若叔念死不可。粮草只能支持一个月了,留作明年播种的余粮是绝对不能动的。”

  吃饭问题绝对是个大问题,民以食为天,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由于屯田都尉枣祗的建议,许都周围的屯田计划进行的相当顺利,但是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一个兵士每月近两石,一匹马每月三石,这样呆下去每天都是在烧钱。荀攸此时已经可以想象在后方的文若叔被一堆账本埋掉,为了各方的运粮请求忙的焦头烂额的燕子。毕竟他再能干,也不能无中生有。要是不快点解决的话——荀攸已经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被自己的小叔叔掐着脖子的样子了。

  荀攸苦恼的看着代表双方实力对比的旗子,“真是麻烦啊——虽然奉孝你提供的马镫提高了虎豹骑的马上能力,元让将军也借此一雪败于高顺及陷阵营的前耻。但是上次袁术的援军给他们打跑了,吕布吃过亏之后就在下邳里面做缩头乌龟了。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再这样下去恐怕就是不死不休了。不如撤军吧。”

  当攻城战变成了消耗战,那绝对是对谋士的一种羞辱,也是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不会选择的道路,毕竟曹操家业小底子薄,经不起浪费。按照常理,此时应该引蛇出洞,然后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强行攻坚付出的代价,绝对是现在实力弱小的曹操支付得起的。

  没错,“实力弱小”,生存在夹缝之中,这些形容词都可以套用在曹操这位枭雄身上,而且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成分在内。他经常被打的撒丫子乱跑,落花流水,但是他和那些“正人君子”、“英雄豪杰”比起来,比如说刘备,比如说孔融,比如说吕布,就是即便在直言他杀人如麻的史书上,也没有留下过他抛妻弃子的记载。

  对于荀攸,曹老板的评价是“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往好听的说是深藏不露,往难听里说的是一天到晚装戆。对于这一品质,与他做了几年同事兼搭档的郭嘉是一清二楚,所以也不会傻乎乎的跳起来说“你怎么能这样!”,而是直接话题一转,“现在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以荀攸对郭嘉的了解,这个“鬼才”每次都是欲抑先扬,少不了说话绕上好几个圈子,光是从目前的情势来说,根本就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情形,因而答道:“估计哪个都不是什么好事,先说更坏的那个吧。”

  “公达你也太不配合了。”郭嘉甚为无趣的感叹道,“据冀州的细作传回来的消息,袁绍向西联合了羌胡,向南联合了蜀郡的刘璋和汉中的张鲁,除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外,他唯一的发展方向是中原。近几日田丰又在劝他趁机迎接天子了。”

  荀攸脸色有些难看,“那好消息是什么?”

  “陈元龙(陈登)派人传来的消息,说是那吕奉先本来想要出兵断了我们的粮道的,不过后来由于陈宫和高顺向来不和,加上吕布之妻(不是貂蝉)私下劝阻,说是孤军外悬,弄不好有丢了老巢的危险,这才打消了计划。”

  “哈——这还真是个好消息。”即便是蛋锭如荀攸,也难免有些脸皮抽搐。真要被断了两道,索性还是大家收拾行李回老家算了。

  注:陈登字元龙,徐州人也。机敏高爽,博览载籍,雅有文艺。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年二十五,举孝廉,除东阳长,养耆育孤,视民如伤迁典农校尉。兴修农业,广积稻谷。曹操以登为广陵太守,登阴合众以平吕布。拜伏波将军。登在广陵,广施仁德,明审赏罚,民畏爱之。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登鲜克周章众,斩虏万数。敌举兴众返向。登以兵不敌,又划某谋克敌,斩首万级。迁东城太守。建安十二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