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心中一痛,几乎落泪。但觉刘备抓着他的手微微紧了紧:“望丞相亦不要哀伤…且与朕说说,你给朕起了个什么谥号?”
诸葛亮闻此,暂抑悲伤,略一思索,答道:“陛下自涿郡起兵,豪杰争付,贤士渴仰,若水之归海。其后策马天下,亲提三尺之剑,不畏矢石,讨贼定疆,终中兴我大汉基业,成世祖之功。况曹操也得了魏武之号。陛下怎么也得一个”武”字。”
刘备闻此,摇了摇头:“朕哪里有世祖之功。大汉如今偏安一隅,讨贼大任未竟。北定中原,还于两都之事,还要孔明来替朕完成。朕以后事,托于丞相。以后孔明荷国之重,亲秉旄钺,统率三军,这才该当一个”武”字。”他说着,又叹:“可惜,朕看不到孔明手持节杖,登将台号令三军的模样了。那必当有如天神下凡。”
“陛下…”
刘备道:“孔明是一定要封侯的。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这不就是说孔明吗?”
“……”
刘备执拗起来,向来不好劝。而这时皇帝好像是打定了主义,非要把这个“武”字给他的丞相做封号。当下诸葛亮只好重新想一个相近的字。但听刘备又道:“孔明提起世祖武皇帝,我倒想起,他就是在新野时,遇到了光烈阴皇后。”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是光武皇帝的名言。刘秀在新野时,还是个布衣小伙子。闻阴丽华貌美贤淑,心生倾慕,说了这句话。后来起兵推翻新莽政权,终即帝位,帝后感情深厚,至死不渝,为后世美谈。刘秀谥号光武,阴皇后谥号光烈。
“朕以光武之志自许,而朕亦是在新野时,得了朕的丞相。”刘备歪头瞧着诸葛亮:“且说这阴皇后,还是管仲后人。孔明说,这巧是不巧?”
“……”诸葛亮好半天才迸出一句:“陛下引喻失义。臣悔不该自比管仲。”
刘备笑了起来:“丞相莫恼,且听朕说完。孝武皇帝之大将军卫青,亦封烈侯…朕的意思,卿为武,朕为烈。好不好?”
“这…”诸葛亮没想到刘备是这个意思,细细一想,便摇头道:“不,陛下,若照此例,君为武,臣为烈。反之则有违君臣之礼…”
“哎!这等小事,你就依了朕吧!”刘备道。
“陛下…谥号当流传后世千年万载,记载于史,传于人口,如何是小事?”
“可朕就是喜欢这个”烈”字。”刘备仰望着天边霞光,神色恍惚:“朕看着猇亭熊熊烈火,心想朕之一生,便是终于这烈焰之中了。何况,这烈也有刚强,坚贞之意。朕也当得起了。”
“臣请陛下三思…”
“还有,烈也有灿烂,显耀的意思。诗云,休有烈光。”刘备温颜看着他的丞相:“就是”亮”的意思。”
诸葛亮心中一酸,哽咽说不出话来。没想到刘备是这个意思,只是不停摇头。
“孔明再帮朕想想,除了这明,亮,光,还有什么字,是代表明亮的?”
鞗革有鸧,
休有烈光。
率见昭考,
以孝以享…
“……昭?”诸葛亮想起《诗》中歌颂周武王之词,答道。
“昭烈…?嗯,念起来也好听。是个很明亮的称号。昭到了烈的程度,也就是”孔明”了。”刘备笑道,看着诸葛亮:“丞相以为如何?”
诸葛亮不觉间已是落泪,尤自摇头:“臣惶恐…”
刘备笑道:“方才还说朕引喻失义,现在怎么又惶恐?好,既然这样,朕再给你引喻一次:既然孔明说不自比管仲了,那就乐毅吧!他的知己君主正是燕昭王呢。”
“……”
“朕与丞相一世知己,难道还当不起一个“昭”字?”刘备见诸葛亮不语,便温言道:“若不然,孔明越发连乐毅也不是了。是你引喻失义,还是朕引喻失义?”
“臣…谨遵陛下之意。”
刘备望着他那泪流满面的丞相,叹了一声。
“丞相…朕只唯恐后世不知你我君臣一生知己…朕这一辈子,做了很多事情,其中是非功过,但随后人评论罢了。然刘备此生做过最伟大的事情,便是三顾茅庐,请得孔明出山。既然是身后之名,又怎能不刻上丞相的名字?”